2016年6月24日星期五

魔鬼政治學:特朗普勝利公式之「中間」路線篇

特朗普團隊的計算公式,除了連日談過的販賣恐懼、操弄媒體,還有十分靈活的轉軚能力,因為他本來就沒有甚麼清晰立場。他完全明白只要成了共和黨候選人,要爭取的就是全國「中間」選民,而他能在選戰作出的大規模立場調整,遠不是希拉里這種有長年從政包袱和投票歷史可查的老政客可比。這裏說的「中間」,不是我們慣常理解的香港過氣政客式「中間路線」,而是以「反精英主義」來拉攏政治冷感選民的策略。

從這個角度看,特朗普在初選期間,把共和黨傳統精英開罪透,其實是賦予了自己超越黨立場的自由。反正保守派、傳統右派根本不可能有其他人選擇,而要含淚投希拉里,畢竟違背其根本利益。以支持持槍的美國槍支協會為例,他們不可能支持民主黨的立場,而特朗普也不太在意其代表的利益集團,大可宣示自己也支持有條件限制槍械,只要條件比希拉里稍微寬鬆就是。但對中間選民而言,這卻是共和黨候選人的突破性開明。

於是這種計算,就成了純粹的數學問題:只要特朗普能在關鍵州份爭取中間選民,增長比流失的傳統支持者多,就有可能勝出;即使爭取最關鍵那一群的代價,是在深紅州份流失更多選票,也是利多於弊。當然,一不小心計算失誤,就有可能重蹈共和黨歷史上最大敗仗的覆轍,那是代表傳統保守主義的高華德(Barry Goldwater)1964年競選那一屆,當時全國所有深紅州份結果都幾乎投了民主黨,共和黨只贏得6個州。但特朗普的案例不同,他並非要捍衛任何一種意識形態,只要「勝利主義」。

上兩屆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以中間立場、能同時與兩黨溝通著稱,但特朗普不是要這一套。他的「中間」,卻是宣傳兩黨精英都是無藥可救的既得利益者,唯有選他這樣的門外漢才能帶來改變,因此他的立場比從前的候選人都務實,相信這樣才能爭取真正的中間選民。從麥凱恩的失利,似乎也可見眾多不太介意投任何一黨、乃至不在乎是否投票的選民,更容易被「素人」包裝吸引,多於被一個把自己放在「中間位」的候選人打動。

因此,傳統「中間路線」講求溫和,但特朗普剛好相反,他明白要勝出必須把黨內外對手的形象推向「建制極端」,他才有機會爭取搖擺族群。因此在未來六個月,針對希拉里的抹黑工程肯定排山倒海而來,而且內容不是從前主流政客很在意那些甚麼立場搖擺不定、或怎樣疑似公器私用,而是赤裸裸的污名化。這樣自然令「精英的中間派」倒向對手,卻也令「草根的中間派」減低投對手的意欲,一來一回,究竟怎樣計算,值得深思。

小詞典:「麥凱恩主義」

麥凱恩(John McCain)是美國資深參議員,曾在越戰期間成為戰俘而廣為人知,1987年接替文中談及的高華德,代表阿利桑那州當選至今,2008年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敗於奧巴馬。他雖然是保守主義者,但不時支持一些民主黨的立場和議案,經常領導國會的跨黨派協商,靠個人在越戰累積的聲望多於黨的背書,被視為美國政壇相對中間的存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