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8日星期三

由日本阿蘇神社重建談起

日前一位台灣朋友自發舉辦學術演講會,為日本熊本地震受損的阿蘇神社重建籌款,筆者在Facebook分享這小圈子新聞,有網友不明白日本的神社有何意義,因最著名的神社,便是充滿政治意味的靖國神社。

要了解日本神社,自然先要了解日本國民信仰之一的神道教。

不要以為這是戰前名詞,直到國際關係學者亨廷頓推出「文明衝突論」,把日本列為獨立於中華文明、西方文明及佛教文明之外的獨立文明,就是因有神道教的支撐。

「神道」這信仰幾乎與日本民族同時產生,本無特定名稱,以祭祀各類日本神話中的天神為內容,亦把自然界各類動植物視為神。

五世紀漢傳佛教傳入日本後,為了把日本當地信仰跟佛教區分,才以「神道」命名。「神社」原是神道教祭祀場所,並非常設建築,後逐漸才變成固定工程,到明治維新,神社已遍布日本社會,成為該國民眾精神圖騰。

明治維新後,新政府為加強國民向心力,把神道教奉為國教,其地位凌駕其他宗教,從前佛教與「神道」共同祭祀的廟宇,也被迫「神佛分家」。當時日本實行某種政教合一制度,全國神社被統一在內務省下管理,祭祀人員同時也是政府職員。日本天皇赴神社祭祀,稱為「皇室祭祀」,又有「祭政一致」的說法。這樣的「神道」被稱為「國家神道」,神社也因此抹上濃厚政治色彩。

建構身份 無關政治

日本戰敗後,接受盟軍駐日本總部改造,政教合一傳統被一紙《神道指令》廢除。此後,「神道」作為一種宗教信仰跟日本政府抽離,地位亦與佛教等其他宗教對等,日本民眾可自由選擇信仰。雖然「皇室祭祀」這一傳統得以保留,但因天皇的實際政治地位被架空,因此亦變成純宗教活動。自從戰犯進入靖國神社合祀後,日皇拒絕再祭,也是為免政治麻煩之故。

諷刺的是,沒有了政治功能,目前日本神社反而充滿社會價值。日本全國有神社逾8.5萬座,數量據說較7-11便利店還多,足見神社文化的滲透程度。眾多神社中,最著名的有供奉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歷史最悠久的神社出雲大社等。神社一般建築構成都包含鳥居、石段、手水舍及拜殿,人們踏過鳥居一刻,便被認為是踏入「神界」,有一系列紛繁參拜儀式。

與其說日本人真心相信相關儀式,不如說這是他們構建共同身份認同的密碼,更符合群眾心理學。

如今神社在日本民眾日常生活中依然扮演着特殊角色,例如新生嬰兒一般會在出生百日內,便被父母帶至神社參拜,新年亦有眾多日本人到神社求平安。日本人的人生交叉點,如升學、考試、相親、結婚與懷孕等,都會去神社祈福,「神前結婚式」也是在神社舉行。

對大多數日本民眾而言,參拜神社無關乎國家與政治,卻是對千年傳統文化及身份認同的尊重,此所以雖然日本人也許沒有多少宗教性,亨廷頓卻還是將之視為「神道國家」,並以此確立日本人非西方、非中華的身份認同。

故此,阿蘇神社被地震毀壞,便是日本身份認同的傷痕。有趣的是,台灣人民對此的感覺,遠較中國大陸人民深,背後的感情,也就不言而喻。

小詞典:阿蘇神社之災

上月日本熊本縣遭遇7級大地震,擁有2500年歷史的古跡阿蘇神社大受破壞,樓門和拜殿都在地震中坍塌,令全球文化遺產保護人員扼腕。阿蘇神社供奉的主神是創說中的「神武天皇」孫子健磐龍命,也就是阿蘇這地區的開拓者,全國有不少分社,而損毀的是主社,入口被稱為「日本三大樓門」之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