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5日星期四

特朗普—蔡英文「電話門」的背後

特朗普與蔡英文互通電話,台灣一片興奮,美國自由派媒體一片震驚,各式各樣的解讀層出不窮,反而是北京反應異常冷靜。究竟這是什麼一回事?

通話由多爾安排

兩人直接通話的消息,最早由台灣報章Taipei Times報道,再由美方證實。根據台方官方聲明,通話期間在場的都是安全、外交事務負責人,如國安會秘書長吳釗燮、外交部長李大維等,相信事前台方已知悉特朗普會對蔡英文的電話祝賀友好回應。根據後續媒體披露,台方在特朗普當選後第一時間便已部署,希望利用過渡期的混亂、共和黨全面執政的機會,鞏固美國的支持,起碼是反擊美國「棄台論」。

至於穿針引線的,也不是美國日後負責外交的團隊。根據《紐約時報》報道,久居幕後的共和黨大老、目前成為說客的多爾(Robert Dole),其顧問公司曾接受台方約14萬美元的酬勞,代表台北與特朗普團隊接觸。

他公司的「工作成果」包括協調早前美國官員訪台、台灣代表團出席7月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協助台灣官員與特朗普提名為白宮幕僚長的普里伯斯(Reince Priebus)、資深顧問金里奇(Newton Gingrich)會面,促成台灣駐美代表高碩泰與獲特朗普提名為司法部長的塞申斯(Jeff Sessions)會談;還在特朗普過渡團隊組建後,安排台灣駐美官員與之會面。被問及在這通電話扮演的角色時,多爾表示:「我們確實發揮了一些影響力。」雖然明顯有邀功、誇大成分,但畢竟有事實根據。

在特朗普團隊內,有同情台灣的成員,也是事實,例如普里伯斯是著名共和黨「知台派」,曾代表共和黨訪台,在蔡英文當選前就曾與其見面;特朗普過渡團隊重量級顧問、保守派智庫傳統基金會前主席福伊爾納(Edwin Feulner),與台灣有數十年交情;傳統基金會另一成員、現為特朗普團隊提供亞太政策建議的葉望輝(Stephen Yates),也是旗幟鮮明的「挺台派」,親自把共和黨對台政策「六個保證」寫入今年7月更新的共和黨綱領。特朗普接蔡英文賀電之前,聽取了團隊對台灣問題的簡報,上述一干幕僚的意見,必受參考。

然而,上述種種背景,恐怕都不構成特朗普可能根本改變對華、對台政策的基礎;把大方向調向經貿戰的可能自然頗高,但特朗普說要以改變「一中政策」,要脅中國在貿易戰就範,技術上則很難說到。特朗普作為曾長期和中國打交道的資深商人,自然知道台灣問題的敏感性。這通主流政客不會考慮的電話、挑釁,與特朗普的作風完全一致:動作吸引眼球,貌似激進,把叫價開到最高,其實充滿迴旋空間,也可以通過別人難以預測的行為試水溫,從而在下一輪談判早著先機。

特朗普目前只是一個平民,行為不構成官方先例,也不受官方約束。他選擇在 Twitter公開這一事件,也是製造了個人言論和未來政策之間的防火牆。他稱蔡英文是「President of Taiwan」,這稱呼連蔡本人都不曾使用,但作為一個未上任的當選人在私人社交媒體的「約定俗成語言」,卻令人無可奈何;只要他正式就任後,不再重複這字眼,已算是給了北京「面子」,足以交換其他東西,從做生意的角度,乃一本萬利。至於指責中國在匯率問題、南海問題「從未徵求美國同意」,不過重複競選語言,而他是不會認真解釋自己的真正戰略意圖的。

電話打過後,特朗普宣示了他可以完全繞過目前的白宮過渡團隊、國務院行事,不受約束,也不受美國外交精英的「政治正確」規範,已是贏家。他通過一個簡單姿態,滿足了黨內親台人士的要求,得到了選民掌聲,提高了日後在中美談判桌上的叫價,一下子去到是否堅持「一中政策」的高度,正是「開天殺價」,而毫無損失。北京雖然對美提出「嚴正交涉」,但外長王毅反應冷靜,舉重若輕,大概也明白不要被過份刺激,否則正中下懷。最值得擔心的反而是台灣:今天莫名其妙的得到口惠而實不至的甜頭,因為特朗普要玩博弈,就把「維持現狀」這個基本對台方針作籌碼,那代表什麼呢?台灣畢竟不是特朗普的核心利益、也對改善美國就業問題沒有幫助,只要北京日後對特朗普有適當的付出,「落地還錢」,台灣隨時可能出現莫名其妙的危機,正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小詞典:多爾(Robert Dole)

美國共和黨元老,曾是參議院共和黨領袖,1996年成為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敗於克林頓;二十年前,他已是福特總統競選連任的副總統候選人,同樣落敗。他的太太也是共和黨重量級人物,曾在列根、老布殊政府任職部長,後當選參議員,也一度競逐共和黨總統提名。多爾現任職於華盛頓顧問公司Alston & Bird,其主顧包括台灣駐美代表「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