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0日星期二

菲律賓的歷史情結:應該愛美國嗎? (下)

上周五談及菲律賓是否應該因為歷史傷口痛恨美國,今天換一角度,看看菲律賓也是否應該因為美國殖民期間的文化共融而愛美國。這問題,和香港人對英國、台灣人對日本的態度,頗有可比較之處。

確立民主及醫療制度

美國管治菲律賓後,在文化共融方面也許比英國在香港做得更有效。在這一時期,美菲殖民政府急速普及英語,推行以英語為正式語言的公共教育,令英語文化在菲律賓扎根至今;今天一般菲律賓人在英語世界的適應程度,就比香港人容易。菲律賓不同夏威夷、關島,本土人口不可能被美國移民蓋過,但美國令菲律賓人「美國化」的手腕,還是相當成功的。

令菲律賓人增加「美國身份認同」的,還有整套美國國內的管理模式都搬到菲律賓。菲律賓的民主制度就是源自美國,早在1906年至1907年間,菲律賓下議院就由選舉產生(上議院為殖民政府委任);到了1916年,美國國會通過Jones Act ,規定菲律賓兩院都由選舉產生,這在當時各國殖民地當中十分罕有。

美國還參照國內標準,在菲律賓建立了一套醫療保障體系,到了三十年代,菲律賓的各類疾病死亡率,幾乎降至與美國本土同等水平。菲律賓還得益於美國龐大的國內市場,外貿出口節節攀升,國家工業化開始起步,加上本身人口眾多,具有發展成重要經濟體的潛能,一時間,幾乎就要重複美國崛起的故事,成為下一個「亞太版美國」。到了戰後,亞洲開發銀行(ADB)成立,選擇馬尼拉為總部,就是認為當時的馬尼拉才是「真.亞洲國際都會」。

既然已幾乎成為「亞太版美國」,菲律賓為什麼還要獨立?首先,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一度佔領菲律賓,而美國與菲律賓站在同一戰線抗敵,日本卻是以「解放殖民地」、「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之名出兵的,美國避無可避;第二,美國早於1916年,已明確承諾「最終」讓菲律賓獨立,以配合當時總統威爾遜提出的「民族自決」原則。何況要是菲律賓不獨立,另一條路就是慢慢像夏威夷那樣,加入美國,美國卻是不可能消化菲律賓的人口,因此早就排拒了這可能。

結果,菲律賓人終究還是做不成「真・美國人」,也發現美國最重視他們的,始終是戰略位置和軍事基地。菲律賓獨立後,美軍保留了對這些軍事基地的使用權,並圍繞基地建立美式學校、影院與運動場,令基地儼然成為「美國村」。菲律賓保守分子對美軍在基地附近的行為多有不滿,尤其是美軍常光顧紅燈區、對菲律賓女性頗不尊重,不過這類矛盾,並非菲律賓獨家,日本美軍基地附近民居也有類似情緒。加上美軍進駐的地區,有些是激進穆斯林聚集地,更加添矛盾。1991年,菲律賓終止美軍基地的租賃續約,直至2012年,才由阿基諾政府讓美軍重返,目的就是配合美國「重返亞太」。但畢竟有價值、比沒有價值要好,即使菲律賓人對美國若干功利主義行為有所微言,正如香港人也深明英國人的務實,但他們對美國的感情,依然剪不斷、理還亂。

小詞典:Jones Act

美國國會於1916年通過關於管理殖民地菲律賓的法案,被視作美屬菲律賓實質上的「憲法」。法案規定,美國統治以「菲律賓最終進行自治」為目標,逐漸給予菲律賓自治權,並在適當時候,承認菲律賓完全獨立。在法案規定下,菲律賓本土立法機關完全由菲律賓人選舉產生。1934年,法案被Tydings–McDuffie Act取代,就菲律賓獨立作出更具體安排。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