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綱中,哪一項最可能落實?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其中一項相對容易的,就是「重返月球」。
那些年,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阿波羅計劃(Apollo Program)曾先後6次登月,不過耗資巨大,美國政府、國會不久就對龐大經費很有意見。NASA內部不同科研項目之間,一直爭奪撥款,導致NASA項目以不穩定著稱。在喬治布殊年代,曾希望美國在2020年前後重返月球,NASA為此專門成立了新的登月計劃「Constellation」。然而奧巴馬上台後,卻以「It has been done」為由,把這一計劃擱置,改為致力於處理全球氣候變化,對NASA的撥款也逐漸向地球氣候監測方向傾斜,任內增加了氣候變化研究經費50%,登月則遙遙無期,改為鼓勵私人企業發展「太空旅遊」取代。
特朗普的態度又是180度相反。他認為「氣候變化危機是中國的謊言」,其政策顧問沃克(Bob Walker)批評氣候變化研究是「politicized science」,NASA淪為「只做『政治正確』的氣候監測的機構」,暗示將大幅削減環境監測經費,而把這筆巨款重新投放到太空探索,尤其是登月。沃克本人,即是喬治布殊時代國會Commission on the Future of the US Aerospace Industry主席,他對美國航天事業的熱中有目共睹。此外,美國前眾議院議長、特朗普團隊重量級幕僚金里奇(Newt Gingrich)也是太空探索狂熱分子,曾提出「8年內重返月球」,甚至要在月面建立殖民地,目標是收容13000名居民,還稱這一殖民地可以在月球「建國」云云。
建立「月球殖民地」的想法,目前依然是科普故事,但就「登月」本身,美國自然不存在技術問題;在共和黨控制兩院下,NASA 經費的更改,也不存在太多程序問題。何況奧巴馬政府否決「Constellation」時,國會只是將製造巨型火箭、軌道艙的經費「凍結」、而非「撤銷」。NASA 只需再得到相關撥款,甚或由別國承擔款項,特朗普「重返月球」,就可推行。現任 NASA 主管Charles Bolden將於明年1月退休,媒體預測的熱門接班人,都是「重返月球」支持者,例如曾參與起草「美國空間探索復興法案」的James Bridenstine議員,或曾負責 NASA 與喬治布殊政府協調溝通的Scott Pace。
特朗普若成功「重返月球」,對「太空國際關係」,自有深遠影響。航天技術是美國引以為傲的硬實力,但阿波羅計劃之後,就無以為繼。以「國際空間站」為代表的美俄歐合作太空科研,乃國際合作典範,但只服役至2020年。目前俄羅斯、中國等各自有登月計劃,航天新秀如印度、日本等也在發力。Scott Pace受訪時直言,NASA 「可以、並且應當成為美國的外交政策工具」,發揮美國領導力。假如美國在下一輪太空競賽搶佔先機,為登陸火星等更宏偉的計劃奠基,也符合特朗普的口號「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至於代價,自然是美國曾經對改善氣候變化的承諾;但其他國家除了無可奈何,還能怎樣?
小詞典:阿波羅計劃
美國1961-1972年間進行的一系列載人登月計劃,美國太空人岩士堂在阿波羅11號任務,成為第一個踏足月球表面的人類。整個阿波羅計劃中,美國太空人共六次登月,計劃耗資約240億美元,成為人類突破地球限制的象徵。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