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1日星期六

「全球化時代」到「後真相時代」的轉捩點?

2016年過去,雖然被稱為國際「黑天鵝」之年,但其實一切都有脈絡可追,就是圍繞對全球化時代的反彈。自由貿易、資本流動、人口流動的同時,各地本土特色、傳統文化卻日漸消亡,不能適應新時代的一半人強烈不滿,而這只是剛剛開始。在民主國家,反彈是通過選票;在威權國家,反彈是通過革命、政變,但結果,都是二元對立越來越嚴重,既得利益的一群,把種種全球化特徵進一步推進,另一群則要走回頭路,並顯示了對傳統精英的強烈不信任。虛擬世界的崛起,令「後真相時代」不可逆轉,更成為雙方的戰場。未來一年,相信是這兩種思想的正面碰撞期,以下十大後續發展,都值得關注:

1. 特朗普新政: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根據他11月公佈的「百日政綱」,會在下列六大範疇整頓美國政治經濟:退出 TPP 談判;撤銷對美國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業的限制法例以促進就業;廢除包括Dodd-Frank Act在內的商業、金融監管法例;強化政府、軍方「信息戰」能力;重新檢視簽證發放制度、打擊非法移民;禁止政客在卸任五年內從事說客。上述六大領域的執行權都在白宮,無需經國會批准,付諸實踐的機會很大,這還不算共和黨控制的國會的其他行為,意味著美國可能牽頭帶動各國的保護主義,形勢就像大蕭條後的全球形勢一樣。同時美國保守主義假如全面復興,例如墮胎合法化這類議題真的被逆轉,同樣會造成全球的蝴蝶效應。

2. 歐盟瓦解危機:2016年的英國脫歐公投,已對歐盟造成劇烈衝擊,但2017年將更關鍵,關係到歐盟根本存亡。法國、德國、荷蘭三個歐盟核心國家,都會在2017年舉行全國大選,屬極右光譜的法國國民陣線、德國另類選擇黨、荷蘭自由黨都氣勢如虹,都表示一旦當選,將推動本國脫歐公投;隨著意大利總理倫齊辭職,意大利也有可能在2017年舉行提前大選,疑歐政黨「五星運動黨」也有擴大影響力的空間。法國大選尤其具指標性,假如國民陣線的馬琳勒龐能當選總統,歐盟前景真正堪憂,對歐元的信心也有極大波動。

3. 英國脫歐與柔性歐盟:英國公投脫歐後,何時才正式啟動,依然說法不一。根據英國首相文翠珊目前計劃,英國政府將於2017年3月前啟動《里斯本條約》的脫歐條款,雖然歐盟一方態度強硬,指英國脫歐後,必不能再享受歐盟成員國待遇,但最樂觀的預期,是英國以承擔歐盟預算的方式,換取單一市場進入權。由於歐盟目前框架太僵化,而各國疑歐派、右翼興起已成現實,假如能通過英國脫歐,製造一個「柔性歐盟」,卻可能危中有機。

4. 敘利亞內戰新局: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一度頻臨崩潰,但隨著俄羅斯直接介入,ISIS不少根據地被奪取,大規模軍事衝突有望在2017年減少,阿薩德政權也可能站穩腳跟。加上特朗普上台,主張減低美國不必要的對外責任,有可能在敘利亞問題與俄羅斯達成默契,默許阿薩德政權成為俄羅斯附庸、保留相當根據地,而換取俄羅斯承認西方盟友對其他地區的實質控制。俄羅斯與敘利亞、伊朗、土耳其的關係可能越來越密切,成為填補美國在中東局部撤離後的替代力量。

5. 一帶一路推進:「一帶一路」自2013年被提出以來,一直被視作中國習近平政府的外交大戰略,但到目前為止,除了 AIIB 取得實質進展,各項龐大跨國基建項目則成效需時。當美國不再提「重返亞太」,也不再推進TPP,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也不得不加強向中國靠攏,中國通過「一帶一路」確立在亞太地區的霸權地位,可能在明年更為明顯。而台灣、新加坡等美國盟友,既要面對北京的強勢,又要適應特朗普政府對外經濟主導的新思維,未來受到的壓力可能更大。

6. 東北亞動盪:南韓政局不穩定,2017年必會有新總統出現,期間北韓很可能乘虛而入,通過導彈試射、甚至核試等挑釁,以圖令下一任南韓政府處於弱勢,同時測試美國特朗普政府的底線。由於特朗普外交的核心思想,就是讓更多國家承擔責任和開支,假如中國能在東北亞下一波危機穩定局面,當能加強和美國討價還價的本錢;但假如北京未能制服平壤,美國卻存在逆轉既有東北亞政策的可能性。

7. 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按照特朗普的主張,美國將從 TPP 談判中退出,即使TPP不名存實亡,也和原意大相逕庭。美國與歐盟之間的TTIP 也停滯不前,加上歐盟前景暗淡,也不容易在2017年有大進展。可以預期,世界主要經濟體如美國、歐盟等,都可能以保護本國工人就業為名,進一步推出貿易保護措施,乃至進行貨幣戰爭。這趨勢若進一步蔓延,不僅體量小的外向型經濟體會受到嚴重衝擊,各大國之間的相互依賴程度也會下降,全球化進程將放緩。問題是各國工人面對的挑戰不單來自全球化,科技發展取代傳統人力資源的因素更為重要,他們短期內可能會受惠於保護措施,卻不可能憑這改變結構性危機。只要新上台的民粹領袖未能解決就業問題,失望而又已被動員起來的群眾,就可能訴諸更極端訴求。

8. 台海關鍵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後,北京的外交打壓持續加強;而根據目前各方披露的訊息,北京與梵蒂岡可能在2017年正式建交,令台灣失去最後一個重要邦交國。蔡英文希望以南向政策減少對北京的依賴,但東南亞各國卻日漸向中國靠攏,短期內通過東南亞解決台灣經濟轉型的可能性也不大。只要台灣應對稍一不慎,或因為特朗普上台而過份積極活動,予北京口實,面對的壓力可能比目前更大。

9. 強人政治抬頭:各國對民主制度的信任越來越低,取而代之的是普及型強人興起,相信這類領袖會陸續在各國出現。一些近年飽受政潮影響的中型大國,可能傾向讓強人管治來重拾秩序,這趨勢在阿拉伯之春後的各國可能更明顯。結果民主制度本身也會面對空前挑戰,昔日希拉里、默克爾式的「價值觀外交」會成為歷史,現實主義重新主導國際關係可期。

10. 虛擬國度的後真相時代:互聯網在各國政治扮演的角色越來越明顯,在不同選戰都扮演了打破傳統精英壟斷的關鍵角色,但網絡民粹主義的趨勢也令人擔心,「後真相時代」、「微真相時代」已經成為虛擬國度的顯著特徵,Facebook 和 Twitter 等社交網絡已取代傳統媒體,成為政治輿論的主戰場。特朗普、埃爾多安、杜特爾特等強人的 「Twitter 治國」姿態,將進一步令互聯網政治化,威權政府不再害怕網絡,反而能通過龐大資源,利用網絡特徵為自己維穩,新領袖也可能從網絡社會冒起,傳統精英的壟斷將不再存在。

沈旭暉 Bloomberg中文版 2016年12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