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6日星期二

真.極右:論馬琳勒龐的紀律

英國脫歐公投、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法國大選已成為全球關注的下一波「危機」。假如目前民調領先的極右國民陣線領導人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當選,發動法國脫歐公投,歐盟全面解體,也不是不可能的。

表面上,馬琳勒龐與特朗普的崛起,都受惠於同一時代背景,都以反建制、反全球化、反移民為號召。特朗普獲勝後,馬琳勒龐第一時間在Twitter祝賀,表示特朗普作為「反建制的代表」,回應了美國人民的訴求;同樣的成功,也可以由國民陣線在法國複製。因此,不少評論形容馬琳勒龐是「法國特朗普」,但與反覆無常的特朗普相比,馬琳勒龐可能才是「真.極右」,立場只會更堅定。早前法國時事評論員戈布里(Pascal-Emmanuel Gobry)在美國雜誌The Week撰文比較兩人,就有很多對馬琳勒龐的獨到觀察。

戈布里認為,馬琳勒龐不像業餘從政的特朗普,從小到大都被訓練成一個職業政客,懂得所有政客的伎倆,而且比父親青出於藍,也比父親有「為求目標不擇手段」的使命感。特朗普不時以激進言論吸眼球,也是他突破傳統政黨機器、爭取人氣的方法,但馬琳勒龐剛好相反,因為她的政黨本身就被視為「極右」,她反而處處表現出「溫和」,脾氣和言論都相當克制,極少有驚世之言,卻每每能顯示自己對各項政策的細節了然於胸,足以成為「正常」領袖,水平讓法國總統奧朗德也感詫異。

本欄兩年前曾介紹過馬琳勒龐跟父親的「決裂」,這是她深謀遠慮、而且冷酷無情的最好例子之一。她的父親勒龐(Jean-Marie Le Pen)雖是國民陣線創黨元老,但一直被視為缺乏執政能力,言論沒有分寸,例如曾說納粹屠殺猶太人「不過是一樁小事」,又稱法國境內的穆斯林移民是「社會危害根源」。

馬琳勒龐明白就是在今日法國,也不可能不顧已經歸化入籍的大量穆斯林和後裔,只能說「精挑移民」;要在國際社會得到認受性,更不可能不否定納粹。因此,她除了把政綱重點轉移到社會福利分配、就業、反全球化等議題,把爭取對象擴大到全體不分種族的中下層選民,還把父親開除出黨。這種行為,無論在政治倫理、還是家庭倫理上,都要極大勇氣。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極右政客、政黨上位,尤其是在前期贏取民眾支持,往往都是通過政黨「改革」、極強的紀律,展現決心。納粹黨崛起時,不過是數十人的邊緣小黨,亦一度有「暴力革命」理念,直到希特拉成為領袖,儘管其反猶太主義色彩明顯,但宣傳時,主打政綱仍是「社會福利再分配」、「維護工人階級利益」,而不是自居激進。希特拉指派資深政客管理黨紀、組織,令納粹黨成為紀律鮮明、組織有序的政黨,更大規模吸納婦女、失業青年、受經濟衝擊的中下層、小企業入黨。適逢全球大蕭條,魏瑪政府執政無力,左翼分裂,納粹就成為選民無可奈何下的選擇。雖然納粹有威逼利誘讓人投票,但獲得極多自發支持,也是事實。

我們自然並非指國民陣線將會如當年納粹一般演化,也不相信那是瑪琳勒龐的訴求。但紀律嚴明的瑪琳勒龐,無異不是特朗普那種對意識形態搖擺不定的個人主義者。假如我們相信特朗普的政綱會大量「走數」,瑪琳勒龐承諾過的事,就要認真看待了。

小詞典:魏瑪共和國

德國在1918-1933年之間的共和政體,實行民主共和憲法(即《魏瑪憲法》)。然而魏瑪共和執政能力薄弱,適逢世界經濟陷入大衰退,德國社會經濟狀況惡化,被希特拉率領納粹黨成功進入議會,最終希特勒被任命為總理,行獨裁自稱「元首」,魏瑪共和國名存實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