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星期四

卡斯特羅的國際主義

古巴前領袖卡斯特羅(Fidel Castro)去世,究竟他的歷史地位如何,恐怕蓋棺仍未能論定,但在國際關係層面,他的確扭轉了歷史發展,這是任何人都難以否定的。

首先,卡斯特羅正式打破其他勢力不能進入美洲的「門羅主義」。他領導革命時,注重對外形象建構,在國際輿論得到的同情,遠勝於給推翻的親美巴蒂斯塔(Fulgencio Batista)政權,這是他建立拉美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的基礎之一。

然後他公然走反美路線,處決500多名前政府官員,全面實行共產主義,把私人土地充公,驅逐美國地主,並與蘇聯進行經濟、戰略合作,直至爆發古巴導彈危機。這些往事的重要性,在於宣告其他勢力進入美洲並非不可能,此後拉美左翼政權興起,都是直接受古巴鼓勵的結果。今天中國和拉美各國經貿關係發展迅速,可以無視美國門羅主義,也多少身受其惠。

卡斯特羅把「古巴經驗」當作「拉美現象」處理,令眾多右翼威權政府統治的拉美國家爆發革命,或有游擊隊在山林鬥爭,也可說是國際共產主義理念的拉美版。卡斯特羅當年氣魄宏大,把古巴當作革命搖籃,甚至將之制度化,任命戰友捷古華拉(Che Guevara)組建「革命部」,專司革命志願軍訓練,再部署至拉美各國。

雖然捷古華拉本人在玻利維亞支援革命時身亡,但古巴的拉美革命出品也有成功例子,例如尼加拉瓜。二十一世紀的委內瑞拉、玻利維亞等左翼政權,也視卡斯特羅為革命教父,可視作那些年的隔代遺產。

今天不少人忘記了,古巴在卡斯特羅領導下,也曾是「世界大國」。他認為非洲是「帝國主義的最弱一環」,希望把革命火種播撒至非洲大陸,埃塞俄比亞、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國的革命,都可見古巴戰士身影。最大規模的介入出現在1976年,古巴與蘇聯合作,派兵參加安哥拉的代理人戰爭,支持左翼革命勢力「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對抗美國支持的「安盟」。古巴遠在天邊,居然向安哥拉派遣了五萬多士兵,卡斯特羅本人親自遙控指揮,這是中國輸出革命全盛期也不能做到的。古巴還對非洲戰場「醫療輸出」,有數十萬志願者赴非洲進行醫護工作,比蘇聯、中國都要理想化。英國工黨黨魁科爾賓說卡斯特羅的最大貢獻,就是通過安哥拉內戰,終結鄰國南非的種族隔離政策,是否成立另當別論,但卡斯特羅對非洲的影響,當無庸置疑。

值得注意的是,卡斯特羅和金日成、胡志明相比,更受西方左翼人士歡迎,也成功「統戰」一些西方領袖。最著名的自然是加拿大總理老杜魯多,也就是現任加拿大總理的父親。1976年,老杜魯多訪問夏灣拿,動機也許是宣示加拿大並非美國附庸,也許是要促成冷戰時代的外交突破,客觀效果卻是證明了兩大陣營領袖可以建立單純友誼。老杜魯多逝世時,卡斯特羅專門飛到加拿大扶靈;卡斯特羅死後,小杜魯多冒「政治不正確」大不韙滿懷感情哀悼。這些經歷,在未來領袖身上很難再體現,因為卡斯特羅的國際觀,在號稱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反而顯得過份超前了。

小詞典: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

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發表宣言,警告歐洲列強要是進一步對美洲殖民、或干涉其內政,都是侵略,美國都會干涉。宣言在英國默許下出現,令拉丁美洲成為美國後院,多場歐洲大戰都沒有大規模波及美洲,美國也得到「反殖」道德高地。不過拉美各國對美國的依賴越來越重,間接催生了日後的反美主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