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日星期六

重新認識被忽略的香港尼泊爾人

答:Polina Fox (在港尼泊爾裔人組織的負責人,尼泊爾地震後,正籌組「Hands for Nepal」,希望在香港籌款,送返家鄉救災)
問:沈旭暉
整理:梁振嶽

4月初還到過尼泊爾,想不到日前加德滿都發生7.9級地震,死亡人數已達數千計,不少古蹟也倒塌,天災可能永久改變這座城市。

Polina是在港尼泊爾裔人組織的負責人,來港定居已十年。尼泊爾大地震後,在港尼泊爾人正積極籌組「Hands for Nepal」,準備舉辦燭光晚會等活動,希望幕得善款和物資,送返祖國救災;而且,參與其中的除了尼泊爾裔,還有巴基斯坦、印度、菲律賓等各個在港少數族裔,原來這些少數社群,早已連結成一個網絡,在日常生活以至重大事件發生之際,互相扶持。

根據2011年人口統計數字,在港尼泊爾人口為16,518人。早在2004年,香港首個標榜爭取少數族裔權益的政黨--南方民主同盟成立(Southern Democratic Alliance);2011年,該黨派出尼泊爾事務專員林沙云(Limbu Saran Kumar)出選油尖旺區議會佐敦西選區,雖然落敗,但仍取得約15%選票。在香港,也有數份尼泊爾報紙發行,通常在南亞裔士多寄賣,其中包括Pun Magar J.B.創辦的《Ethnic voice》,以尼泊爾、英語作雙語報道。大部份尼泊爾人會說尼泊爾語、印度語和英語,因此也擔當起連結香港各個少數族裔社群的角色。

國際上不少災難發生後,香港人通常樂於伸出援手,展現國際城市的優良傳統,相反對內,有不少在港定居的少數族裔所面對的生活困境,卻反而得不到港人太多關注。

================
S:尼泊爾大地震後,在香港的尼泊爾裔人如何組織支援救災工作?

P:我們一班在港尼泊爾人,正跟其他香港少數族裔社群,例如巴基斯坦、印度和菲律賓,建立一個名為「Hands for Nepal」的組織,準備以舉辦聯合籌款活動,包括燭光晚會、傳統舞蹈表演等等。看到不同種族和國籍的人一同協助尼泊爾大地震中的災民,我十分感動。

其實,一班在港少數族裔原本早已認識,在日常生活上都有互相支援。包括我在內的多數尼泊爾人都會說印度語,因此尼泊爾人、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基本上可以互相溝通,而我們跟菲律賓人則能以英語溝通。我們都是在香港的少數族裔,已經成為一個群體,每當其中一個族群受到不公平對待,我們通常也會聯合起來向政府表達不滿。中文也有「一支竹仔易折彎,幾支一扎斷折難」之說。所以在今次尼泊爾地震中,在港少數族裔很快就聯合起來組織各項活動。

S:香港人又有否積極支援災後工作呢?

P:任何國家出現天災時,香港人往往都樂意伸出援手,例如2014年菲律賓水災、2011年日本東北部大地震等等。例如今次尼泊爾地震後,也有不少香港人參與災後活動;在香港居住的尼泊爾裔和其他少數族裔大學生在各自的院校舉辦籌款活動,香港本地學生也有參與協助,捐款也相當踴躍。尼泊爾人在國內有網絡,最了解當地目前所需要的物資;香港學生則較熟悉本地社福機構,可擔當聯絡工作。反而,在香港定居的少數族裔本身,卻甚少得到香港人關注,只有為數不多的機構會為我們發聲。

S:目前在香港的不少尼泊爾人,大多是港英殖民地時期,由英國派駐香港的「啹喀兵」及其親屬、後代,你們在香港的生活如何?

P:對,當年英國人由尼泊爾引入僱傭兵,也就是香港人所稱的「啹喀兵」,除了香港,也派駐印度、緬甸、新加坡等多個英國殖民地。啹喀兵在一戰、二戰為英國人作戰,並把他們的家庭由尼泊爾帶到香港。由於尼泊爾國內的生活環境不好,失業、貧窮等問題嚴重,政府也十分腐敗,部份啹喀兵及其親屬就希望留在香港。我相信,如果尼泊爾的環境得到真正改善,不少在港的啹喀兵家庭和後代,都希望回國,始終香港是以華人為主的地方。近年,英國政府為了報答啹喀兵的功勞,也會為個別居港尼泊爾人提供居英權。相比之下,我個人會選擇到英國,因為我不懂中文。

註:所謂「啹喀兵」,原初是尼泊爾廓爾喀部族(Gurkha)戰士,後為英國聘用的僱傭兵。廓爾喀戰士撓勇善戰,十九世紀初一度擊退入侵尼泊爾的英兵。1815年,尼泊爾與英國簽訂《薩高利條約》(Treaty of Sugauli),成為英國保護國,尼泊爾名義上雖然獨立,但沙阿王朝(Shah Dynasty,1768-2008)僅餘虛名,政治由親英的拉納家族(Rana Family)把持,英國控制尼泊爾外交、國防以至大部份經濟,廓爾喀戰士則開始受東印度公司聘用,編入駐印、緬等多支英軍,參與二戰、福克蘭群島等多場戰役,也被派駐新加坡、香港、汶萊等地。

S:尼泊爾政府如何腐敗?

P:以今次大地震為例,只有很少部分的外國捐款和物資可以真正送到災民手上,大部分都會被官員中飽私囊。尼泊爾全國上下,包括警察、軍人、平民百姓,以至身在海外的尼泊爾人,甚至外國人,都在以不同方式參與救援工作,但就是尼泊爾政客至今仍未出現。尼泊爾人對政府已經十分失望。尼泊爾政府沒有基本的救災計劃,身在尼泊爾的人只能通過Facebook等互聯網平台跟海外同胞聯繫,向外界通報災區訊息。目前的災後工作主要都通過民間進行。

S:除了人命傷亡,地震也破壞了不少古蹟,教人惋惜,而且古蹟景點是尼泊爾的經濟命脈之一,對國家經濟是否有很大影響?

P:旅遊業對尼泊爾經濟十分重要,而古蹟是尼泊爾最能吸引遊客的景點。大地震過後,幾乎所有古蹟都倒下,不少尼泊爾人都感到很遺憾;加德滿都的經濟,可能因此陷入困境,預計要好幾年才會有起色。希望尼泊爾政府可以認真處理災後修復古蹟的工作。除了政府的重建計劃,我也希望海外尼泊爾人可以回饋國家,例如回到尼泊爾投資等等。

S:可以介紹一下尼泊爾的生活嗎?

P:雖然國家貧窮,但尼泊爾人普遍十分勤力,而且友善。跟香港比較,尼泊爾人大概更重視非物質生活和心靈的滿足感;我在香港住了差不多十年,上個月回到尼泊爾時,即使鎮上不是所有人都跟我相識,但路人總會互相點頭微笑打招呼。相反,我在香港則經常有「各家自掃門前雪」的感覺,車廂、餐廳所看到的通常是一個個「低頭族」。雖然尼泊爾不及香港發達,但電腦、手機已經普及,而尼泊爾人日常仍然堅持面對面溝通,而不是以Facebook等互聯網平台作為社交生活的代替品。

S:既然尼泊爾的政治和生活水平都不太理想,年輕人對國家發展有什麼期望?或者他們怎樣爭取參與其中?

P:尼泊爾年輕人比香港的更勤力,因為他們明白接受教育是向上流動的唯一機會,大家都想早日擺脫貧窮的日子。他們也十分聰明,市場上買賣,都只用心算,而不用計算機......當然,其中原因也是他們買不起計算機。尼泊爾的教育質素肯定比不上香港,但國內大城市以至鄉間,都有提供最基礎教育的學校。有能力的尼泊爾年輕人,都以加德滿都等幾個大城市的大學為目標。

不少在港的尼泊爾年輕人都想有天返回祖國,為當地建設作些貢獻,特別在大地震發生過後。正如我自己,目前在香港接受教育,也希望有天把在香港學到的知識帶返尼泊爾,例如開辦學校。尼泊爾的教育環境跟香港有天壤之別,如果我們不回到尼泊爾分享知識,尼泊爾將來又可以如何發展呢?尼泊爾人都希望回到自己的地方居住,並貢獻國家,特別是年輕一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