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選塵埃落定,最出人意表的並非保守黨大勝單獨執政,而是整個「本土派」異軍突起。其中英國獨立黨得票12.6%,比上屆大增9.5%,假如單計票數已是第三大黨(儘管總議席只有1席);作為蘇格蘭「本土派」的蘇格蘭民族黨得票4.8%,更橫掃蘇格蘭得56席,比上屆大增50席。這樣的結果,論其近因,兩日來不少選舉評論已作全面分析;論其遠因,一年前本欄論及「全球本土主義興起之謎」的文章依然合用。但兩端之外,還有一些中期的結構性因素,值得反思。
首先是公投制度和本土主義的關係。眾所週知,蘇格蘭去年舉行了一場獨立公投,結果不成功,而執政保守黨原來的算盤,自然不是讓蘇格蘭有機會獨立,而是通過公投造勢。這所謂「公投綁大選」的策略,年前曾為台灣陳水扁所用:通過政府資源舉辦公投,執政黨可以順道宣傳自己。想不到蘇格蘭民族黨也通過同一場公投練兵壯大,取得這次大豐收;另一方的「大英國主義」也通過公投發酵,間接造就英國獨立黨坐大;保守黨雖然也有斬獲,但獲利相對有限。換句話說,公投這類群眾運動其實是一場動員運動,凡是有鮮明立場的團體,通過運動,都可以戰養戰,短期結果反而不太重要。就像香港的政改民意戰,其實也是以戰養戰,最終方案是否通過,對策劃者而言,其實也是不太重要。
英國獨立黨一直被視為極端政黨,而且是毫無執政能力那一類,甚麼時候開始變成一個可接受的選擇?關鍵其實是歐洲議會。自從歐洲議會選舉出現,但權力又十分有限,卻容許各成員國直選,就變成一個怪胎:各國當選議員不是那些過氣的「舊電池」,就是不被主流所容的偏鋒政客,而最當打那批一般不會放歐洲議會在眼內。英國獨立黨正是在歐洲議會選舉一鳴驚人:在2014年那次選舉,它一舉拿下24席,這個「極端政黨」居然成為英國在歐洲議會的第一大黨。其他國家的極右政黨,也在歐洲議會表現出眾,令歐盟那主張歐洲一體化的平台,諷刺地變成各國反歐洲勢力大串連的平台。而這些勢力好歹也獲得了歐洲議席,逐漸邁向主流化,也表現了一定論證能力,對選民而言,就不再是不能考慮的選擇。
未來可預視的是,各國本土派都會得到更多動員機會,也會繼續利用歐盟來壯大自己。例如從前被認為不可能執政的法國極右國民陣線,其領袖勒龐近日不惜和創黨父親決裂,為的就是進一步主流化,以真正問鼎法國總統,而國民陣線也是歐洲議會選舉的大贏家。未來十年,歐洲的身份認同政治恐怕會十分突出,也許直到某些政黨的過激行為出現,才會鐘擺回去。但一旦這些政黨不犯戰略性錯誤,主流政黨要不回應本土化議題,就幾乎不可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