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6日星期三

假如北海道戰後被蘇聯佔領……

日前到北海道,參觀了不少當地對二戰「終戰」的展覽,例如「樺太廳」、北方四島展館等,都顯示日本至今堅持自己的一家之言。這時候,適逢安倍出訪美國與奧巴馬會面,更令人想到一個平行時空問題:假如北海道戰後被蘇聯佔領,今天的地緣政治,又會是甚麼模樣?

這問題並非純然猜想,而是有一定事實根據的。原初的戰後計劃並非由美國單獨佔領日本,而是跟另一戰敗國德國的佔領計劃類似,即把日本劃分為幾個區域,分別由幾個戰勝國進駐:蘇聯管理東北和北海道,美、英、中華民國則進駐本州、九州、四國等南部地區,東京則如柏林一樣,以四國共管方式佔領。計劃最終沒有實行,主因是美國總統小羅斯福在1945年4月12日突然中風去世,繼任的杜魯門對共產主義極有戒心,不希望蘇聯借進駐日本東北而進一步在亞洲坐大,加上蘇聯實在太晚才出兵日本,原方案才不了了之。

假若日本分治計劃如期執行,日本歷史自然會改寫,或者如東西德一樣經歷長年分裂,甚至像朝鮮半島般南北對抗至今。由於日本的工業重鎮例如大阪、名古屋等,都會納入西方佔領區,蘇聯進駐的東北部及北海道則未被大規模開發,南北日初期還是以南方較為發達。

但日本北部大概能成為蘇聯在東北亞的跳板,而為了開發「北日」,蘇聯說不定會減少支援共產中國,中共建國初期的工業化或會因此進度滯後,而蘇聯用來制衡中國的棋子,也多了一個選項。假如「北韓」、「北日」成為蘇聯附庸,分別在共產陣營內部牽制中國,中共建政後的外交可能更孤立。美國扶植的「南日」缺少了統一日本的認受性,自然也沒有能力單方面和中國和解,相信提供ODA予中國改革開放的動力也會減低,變相令中國發展更難起步。

中華民國若按計劃進駐四國,在國共內戰敗退後,卻可能以四國為另一根據地,而非單靠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會大幅上升。至於韓戰發生後,「北日」參戰的可能性極高,且在「南日」受制於《和平憲法》未能出兵下,共產主義一方可能有更大優勢。

假如這令南韓比今天的弱小、乃至不復存在,西方陣營在東北亞就只餘下「南日」。在現實歷史,南北韓分裂後,由於日治時期大部分的工廠都集中在北韓,令北韓經濟在分裂初年比南韓發達。根據同一邏輯,西方管理的「南日」有多個工業重鎮,發展也會不俗,不難依然成為亞洲經濟火車頭。但美國要依靠「南日」維持整個戰後政經格局,就可能有心無力,不用等亞投行出現,就早已被歐洲國家發展後挑戰了。

這些自然都是茶餘飯後的猜想,畢竟歷史是沒有如果的。但我們必須明白:今天世界局面演化到中國急速崛起,很大程度是拜過去十年沒有週邊國家真正挑戰中國的「戰略機遇期」所賜。一旦中國週邊出現「北日」,而變成北韓那樣的政權,而又不和中國合作、或行為太不可測,局面就大不相同。今天中國處處擔心美國重返亞太,其中一個憂慮其實是鄰近的強人被拉攏過去,卻又維持那種獨裁管治,那時候,北京就頭疼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