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0日星期三

中印矛盾挑戰「Chindia」

昨天談及中印整合成「Chindia」在「一帶一路」時代的機遇,但有機遇,自然更有挑戰。以下一籃子問題,又是否能夠解決?

首先,自然是兩國老生常談的政治問題,例如1962年邊境戰爭遺留下來的仇恨至今未癒,不少印度人仍耿耿於懷,華人則產生了輕視甚至歧視印度人的情緒。兩國邊境爭議是雙方憤青的夢魘,雖然中國民族主義者的主要對象並非印度,但印度民族主義者的主要對象是中國,要雙方內部都認同一個解決邊界爭議的方式,幾不可能。

邊界爭議又涉及克什米爾問題,這又觸及中國與巴基斯坦的「全天候友誼」,更是難以解決。印度也是西藏流亡政府所在地,在講求主權統一愈來愈強烈的中國,難免一直視印度為「藏獨」幕後黑手。

然而,印度總理莫迪上任以來作風務實,例如放棄在訪問中國前後會見達賴刺激北京,似乎效法中國把經濟與政治分開的智慧(即一方面對釣魚台一類議題窮追不捨,另一方面又大舉吸納日資)。但即使兩國政府能做到這點,也不代表兩國企業及民間能如魚得水。先說中國企業,一直以來有關企業在海外的形象都是惟利是圖,這自然無可厚非,但同時也被看作不盡企業社會責任。放在印度這樣一個民主國家,而且是民粹成分高兼效率低下的民主國家,任何勞資小衝突或公民社會的小矛盾,都足以變成大風暴。中國企業不習慣提拔當地人出任管理層、不傳授技術等老毛病,於印度引起的反響或會較在非洲更嚴重。

解決之道 或在地方

另一方面,華商則憂慮印度政策沒延續性,選舉過後會否改變對華策略,誰也說不准。再者,影響印度民意的,又是一些十分商業化的媒體,它們整天渲染「中國威脅論」,也令華商投資時始終蒙上陰影。印度不少邦有法例限制外商投資,印度港口也不大歡迎中國像投資巴基斯坦瓜達爾港那樣規模的壯舉,假如沒有中央政府拆牆鬆綁,Chindia恐怕難成氣候。

何況現在情況是中國不大需要印度貨品,卻不斷傾銷中國貨,印商對難以進入中國這龐大市場自然不滿。對印度不少產業而言,例如文化產業,始終更適合西方市場,像Bollywood電影在全球化時代充滿潛能,在西方也有一定口碑,但在中國則變成小眾中的小眾玩意。其實,要Chindia成功,實在不必強行把兩國的一切作綑綁。印度國內差異極大,各邦有一定自主性,莫迪便是在古吉拉特邦改革出成績,才被信任成為總理,但對中國懷疑的地方領袖及群眾也有不少。中印雙方不妨交由地方政府各自發展關係,它們或比中央層面更有積極性,也更能為投資者提供彈性。只要有了一個模範地方合作案例,更廣層面就能效法,這比動不動就談「全球25億人大聯盟」踏實得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