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美國國際問題專家:外交關係協會高級研究員布萊克威爾(Robert D. Blackwill)、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特里斯(Ashley J. Tellis)日前發表題為《修訂美國對中國的大戰略》(Revising U.S. Grand Strategy Toward China)的報告,提到美國應如何面對中國崛起,成為智庫圈內熱話。因為美國「重返亞太」已宣示了數年,成效有限,一方面壓制不了中國崛起,另一方面坐視了中東激進主義坐大,不少學者都在想新方向,這報告會否是解決兩難的曙光?
這兩位作者都不是「純學者」,布萊克威爾在2001年到2003年出任美國駐印度大使,2003年到2004年成為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伊拉克顧問,一直為共和黨的反恐戰略出謀劃策。特里斯則是芝加哥大學博士,同樣在美國駐印度大使館工作過,曾是大使顧問,於2003年合著《Interpre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成為研究中國「大戰略」的先驅。
兩人在報告中指,過去美國嘗試鼓勵中國開放,投向資本主義懷抱,希望中國可以逐步跟隨由美國訂定的國際格局行事。但諷刺的是,中國卻因此而得到發展的機會,從亞投行、一帶一路等新思維可見,現在已開始有能力、也有明顯意欲挑戰美國。兩人進一步談及,中國將會直接損害美國的國家安全,例如取代美國在亞洲的地位,並會利用經濟優勢拉攏亞洲國家,最終形成中美兩國各自的經濟模式出現正面競爭。
因此,報告呼籲美國儘快改變對華政策,當中包括以下五大要點:
一、美國應強化跟亞洲各國的貿易關係,包括全力發展「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以跟中國在亞洲市場競爭,限制中國繼續坐大;
二、美國要加強在亞洲的軍力,特別在南海和東海一帶,以對中國週邊環境施加壓力;
三、美國應制訂更有效的網絡安全政策,以應付來自中國的對華府部門、大型企業等網站和資料庫的攻擊;
四、由於中國實力已通過「全方位外交」散步全球,單單在亞太區靠自己制衡中國已經不足夠,美國要在更廣泛地方拉攏不同國家或政體,包括日本、南韓、印度、澳洲、東盟、以至台灣等,以免冷戰時的「多米諾骨牌理論」重現;
五、與此同時,為了亞洲以至全球的穩定,美國要深化跟中國的深層次外交,以免真的擦槍走火。
問題是,這五點要落實,並非白宮可以單方面決定,也需要國內共識,例如國會配合撥款;即使不論這些技術性問題,基於下列原因,策略也不容易奏效:
一、TPP和亞投行並非替代品,假如美國這樣思維,只會徹底失去亞太區。亞太各國、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的真正需要,確實是「基礎建設」,而不是自由貿易,亞投行無論是否中國主導,都可算對症下藥。真正的應對策略應該是改變美國主導的金融體制的性質,同樣提供大量無條件基建支援,但正如前述,這恐怕不是美國內部政治所容許的。
二、中國在週邊環境越來越主動,這是顯然易見的,假如美國真的有能力改變中國的思維、或限制中國在南海的行動,相信會得到不少東南亞國家歡迎。問題是,美國無論怎樣加強在亞洲的軍力,也做不到:假如出兵佔領中國實質控制的爭議地區,形同宣戰,絕不可能;假如只是加強壓力,中國早已從釣魚台、黃岩島等案例,發現了先發制人的硬道理,不會理會。到頭來,只會自暴其短。
三、美國顯然不是單純的網絡戰爭「受害者」,這點即使是大美國主義者,也不會否定。假如接受了中美兩國在打網戰,中國的封閉網絡,就變成了最大優勢,因為圍牆內其實是一個極度龐大的內需市場,美國進不去;圍牆外是另一個市場,中國卻可以隨便進入。美國真正的需要,是讓中國開放網絡,但這看來是天方夜譚;否則,中國網絡技術持續進步,又有圍牆保護,其實優勢頗多。
四、美國拉攏亞太國家,並不代表亞太國家不對中國友好。正如本欄多次提及,「經濟投靠中國、戰略投靠美國」這對沖策略,已成為大部份東南亞國家左右逢源、左右提防、從中發展的指導思想,只要中國提供的不能被美國取代,就沒有國家能夠把中間地帶完全拉攏過去。而這塊地方的華裔僑民眾多、與中國的文化相連甚廣,美國軟實力也過了巔峰,更難施以排他性的影響力。除非美國認真把自己變成能源大國,將能源變成籌碼,這是中國決不能競爭的項目,但這涉及整體經濟轉型,不單是國際問題專家紙上談兵能解決。
五、和美國發展深層次外交,從來都是中國希望的,問題是中國要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美國卻擔心變成名正言順的「G2」制度而反應冷淡,一天如此,恐怕一天兩國都難以有真正的互信──這裏指的「互信」是兩大國平起平坐後,自然也有大國的共同利益(例如打擊其他挑戰者),而這卻恐怕是美國不會願意和中國分享的地位,而且和美國傳統盟友也難以交代。
由此可見,美國要制衡中國的難度和成本極高,報告的方案更幾乎不可能。真的要可行方案,幾乎都是牽一髮動全身的大手術,除非是極有魄力和視野、同時內部威望又特高、足以擺平政黨政治的新任美國總統,才有可能推動。這人會否出現?不知道,但起碼目前看到的候選人,都不太像。
小詞典:多米諾骨牌理論(Domino theory)
1950到1980年代冷戰時期,華府以「多米諾骨牌理論」支持其積極介入國際事務,包括參與越戰等外交策略。1954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提出亞洲共產主義的骨牌效應,被認為是「骨牌理論」的始創者。當時美國右翼預言,若美國不及時介入,共產主義將蔓延至中國週邊國家,從韓國、越南、老撾、柬埔寨,直到馬來西亞、印尼、緬甸、印度,最後「赤化」整個東南亞;此外針對古巴在拉丁美洲「輸出革命」,亦有類似理論。關於理論是否成功,一直是學界爭論焦點:有認為假如不是美國介入,連馬來西亞、新加坡也早就「赤化」,因此當地必須感激美國,並以此作為今天也要繼續和美國結盟的原因;但也有認為美國的介入虎頭蛇尾、勞民傷財,到最後也保不住中南半島,到出現赤柬暴政後,卻反而因為反蘇原因和中國結盟支持赤柬,處處都顯示出無能和虛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