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3日,香港多了一天公眾假期,作為抗日戰爭紀念日。這日子是中國政府官方所定,還有另一個和二戰相關的官方紀念日,即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殺紀念日。9月3日是日本在1945年正式和盟軍簽署投降書的日子,中華民國政府也有紀念,稱之為「軍人節」。
然而上一輩朋友必有回憶的是,香港原來的二戰紀念日稱為「香港重光紀念日」,設於8月30日,即1945年英國海軍少將夏慤正式從日軍手上「收回」香港的日子。對不少老兵而言,對「重光紀念日」的感情恐怕要深一些。例如今年五月,香港退伍華籍英兵樂善會會長程源基就說,應重選香港重光日作為紀念日,原因是香港淪陷期間,抗日主力是當時的香港英軍、華籍英兵、以及其他來自其他國家的兵團,而非產黨旗下的東江縱隊;主導內地戰事的「中流砥柱」,也是國民政府軍,而非共產黨軍。至於政府認為應跟隨中央的紀念日,在抗戰紀念被全面升格的今天,自然也不教人意外。
有趣的反而是英國殖民政府的態度。英國重回香港後,就決定以8月30日為紀念日,而不是宗主國英國慶祝的歐洲勝利日5月8日、或官方的對日作戰勝利日8月15日,也不是香港所屬戰區的受降日9月3日。這說明英國殖民政府對殖民地「重光」的處理,已不是按帝國邏輯去處理,而是著重本土性。
可比較的是新加坡。根據Karl Hack和Kevin Blackburn的《War Memory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Malaysia and Singapore》,英國殖民者回到新加坡後,設定9月12日新加坡重光紀念日,那天和香港類似,也是英軍正式從日軍收回新加坡的日子。當時力主紀念9月12日的是英國高官和教會領袖,華人社會卻對那日子反應冷淡。新加坡獨立後,改為紀念淪陷的2月15日為「全面防衛日」,避免了討論誰光復新加坡的政治議題,以集中提醒國民的憂患意識。
根據香港《基本法》,國防、外交屬中央政府的範疇,「抗日戰爭」自然是國防外交事宜,香港紀念日跟隨中央日子,自然言之成理,否則中央官員未免擔心,若每一個省市都有自己的紀念日,特別是西藏、新疆那些,只怕會「紀念」得很亂。不過即使有了一個全國通用的紀念日,各地是否就不能再加一個地方紀念日,卻是一個模糊地帶。在今天高度政治化的社會,講求政治正確的香港特區政府,自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但其實回歸後的香港,那些和二戰有關的團體,依然和英聯邦國家一樣,紀念11月11日的「和平紀念日」,而11月11日這日子,源自一次世界大戰終結的紀念日。根據政治正確論,雖然中國理論上也有「參戰」,但官方歷史認定那是段祺瑞北洋政府投機擴軍之舉,一戰後中國被不公平對待、引發五四運動,應沒有甚麼可紀念。而且紀念活動所有儀式都於英聯邦體齊,一點「中國特色」也沒有,但特區政府官員,至今還是年年出席並獻花。水清則無魚,特區政府跟隨中央紀念9月3日,自可理解,但假如一切以非此即彼的態度,有了9月3日就完全無視8月30日,卻也是此地無銀。
小詞典:新加坡「全面防衛日」
香港被日軍攻陷後不久,英國在遠東的最重要港口新加坡在1942年2月15日陷落,日軍管治期間屠殺了不少當地人,李光耀也是幸運逃過一難。新加坡獨立後,在1967年開始以當日為「全面防衛日」,樹立「日本佔領時期死難人民紀念碑」,但主要宣傳除了二戰,還有論證新加坡獨立自主、自力更新、自我防衛的重要性。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