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對粵語的情懷總是矛盾的,香港人有時會認為粵語老套俗氣,難登大雅之堂,總需要有書面語和英語點綴才顯得莊重。不少父母為了培養子女的語文能力,在日常生活也只會跟子女說英語和普通話,在兩文三語之間作取捨時,粵語往往只能敬陪末席。可是,在看電影時,我們往往期待聽到的卻是原汁原味的粵語對白。在外地時,能聽到片言隻語的粵語也感覺親切。然而,隨近年撐粵語行動和反對普教中運動展開,令香港人驚覺有一種幸福叫做粵語。
如何傳承粵語也引起了不少香港人的關注,不少人和團體為此目標籌謀。其中,劉擇明認為字典是學習一種語言的入門方法,因而希望編修一本粵語字典「粵典」,讓更多人能學習粵語。他就讀研究院期間主修語言學,其後參與香港大學修編粵英字典的計劃。雖然計劃後來因經費不足而停止,但他和朋友們仍自願繼續編寫字典的工作,並希望以此作為基礎進一步推廣粵語書寫。然而,傳承粵文化仍是困難重重,但作為語言學者,劉先生能以粵語的發展去探討粵語在海內外的軟實力,以及香港作為傳承粵語工作的地位。
答:劉擇明 (L)
問:沈旭暉 (S)
S: 就傳承粵話文化而言,那些層面可以反香港的影響力?
L: 香港在粵語文化創作方面具很大影響力。一些散落在海外的華人,特別在東南亞和美加的華人盼得到粵語文化滋潤,但他們的人數和條件未至於能培養足夠文化層面的人才去進行文化創作。香港無疑能擔當活泉的角色,製作大量文化作品滋潤海內外的粵語群體,藉此彌補他們情感上的缺失。因此,以前香港粵劇大佬倌常到東南亞和北美演出;其後的粵語流行曲、電視劇和電影風靡海內外華人群體。香港的娛樂和潮流雜誌也大受海外華人歡迎,而這些文化作品的共同特點就是以粵語創作和書寫。因此,香港的文化創作仍帶領海外和華南粵語群體的潮流。文化作品也成為了連結香港和粵語群體的橋樑。
S: 一般人認為粵語是一種較冷門和弱勢的語言,你為何會投身粵語的研究呢?
L: 香港人每天都接觸粵語,難免會習以為常,因而認為沒必要去研究粵語。同時,作為一個國際都市的一分子,香港人習慣使用其他語言。對西方人,我們會說英語,對內地和台灣人,我們會說普通話,我自己也不以為然。直至我到日本留學,當地老師發現我面對來自各地的人,即使是中國人時總是使用對方的語言,而不會說自己的語言。那時,我開始發現粵語的勢力逐漸下降。再加上民間和政府對粵語本身有不少誤解,會認為粵語是口語化的中文,也只是方言。而我自己的研究興趣是語言學,因此,對粵語的語言結構、標準和官方認同都感到興趣。
S: 近年,香港民間使用粵語的情況怎麼樣?
L: 從前香港人在使用傳呼機留訊息和寫便條時,大多都使用書面語。隨手機訊息功能和即時通訊軟件的發展,香港人大多都會用粵語溝通。同時,家人之間的便條也多會書寫粵語。除此之外,電視劇例如《愛我請留言》中的書信也用粵語。港鐵站內和報刊上的廣告,甚至是政府的宣傳品都會使用粵語,可見,書寫粵語正在逐步普及。但以粵語書寫仍被視為低級和草根,而書面語則被視為較莊重和應用在文學創作中的文字。有些學生會在文章中使用「忒」、「唄」等北方用語,並認為以此能提升文章的檔次。在二十世紀初,世界各國的舊書寫體開始改成貼近口語的書寫體。中文在新文化運動之後,文言文被以北京話作為基礎的現代漢語取代。然而,香港仍面臨言文不一的情況。
S: 時至今日,粵語是否已經成為弱勢語言?
L: 其實以粵語作為母語的人口超過6000萬,這數目已經等於波蘭人口,也接近兩韓總人口。同時,這數字尚未計算其他能說能聽粵語的人口。以人口分布為考慮,懂得粵語的人口除了廣東和廣西這兩個大本營外,東南亞和北美還有不少華人移民後裔在使用粵語。因此,粵語仍具一定影響力,我們並不需要妄自菲薄。粵語目前只是受到威脅,而非危在旦夕,我們須自強,維持粵語的影響力。
S: 香港社會近年也開始關心粵語的傳承和發展,你認為主要的轉捩點是那些事件?
L: 2013年和2014年間發生的廣州撐粵語行動和普教中的議題,喚起了香港人對粵語的關心。廣州政府計劃以普通話全面取代粵語成為廣州媒體的廣播語言,香港人也深感唇亡齒寒。另外,政府逐步推廣普教中也令社會擔心下一代粵語能力會降低,以及出現粵語傳承問題。
S: 追溯粵語的歷史,其實有什麼歷史因素令粵語在香港傳承和發展?
L: 殖民政府的政策催生了粵語在香港的發展。五十年代,大量難民從國內各省市走難到香港。不同籍貫的難民說不同的語言,因此當時香港的語言可謂紛然雜陳。當時,香港沿海地區,如赤柱、大埔和沙頭角大多都是用廣東話溝通、而西環和九龍城則以潮州話為主。而客家話幾乎是新界的半官方語言,當時有不少客語的私塾和學校。而源自廣州移民的粵語是當時比較主要的語言。因此,殖民政府在六十年代積極推廣粵語,以粵語全面取代其他中國方言作為中文廣播語言。因此,香港也成為傳承粵語的文化中心。
言文不一阻礙文化發展
S: 世界各地有否類似香港的案例,有言文不一的情況?
L: 德國南部、瑞士和盧森堡亦有言文不一的情況。其實,這些情況是不利當地文化發展,因為他們沒有制定標準的話語權,而往往需要跟隨他人的標準。若媒體多使用粵語書寫,粵語的地位就會逐步提升。
S: 香港在推廣粵語工作和粵語地區交流的情況是怎樣?
L: 香港無疑是喜歡粵語群體的朝聖地,然而,香港卻沒有把握作為粵語文化中心的角色。香港缺少和忽視與其他粵語區的交流。相比其他粵語地區,香港推廣粵語的力度不足,本地的電視台雖然會自製有關中文及正字的電視節目,但有關粵語的部分卻少之又少。相反,廣州的電視台就製作了《粵講粵掂》等節目,內容主要討論粵語典故、用字以及詞彙的變化。相比起廣州和澳門,香港有較大空間和文化創作力去推廣粵語。早前,新加坡政府以許冠傑名曲《半斤八兩》作為曲目,填上了粵語歌詞創作了《建國一代》,有聽過的香港人都可能認為歌詞「唔音」。香港人明顯認為香港粵語就是標準,並以此去評價歌曲。
S: 若香港想鞏固其作為粵語中心的地位,政府、民間團體和個人應如何回應呢?
L: 個人的角色是最重要,每個語言的傳承和發展是視乎個人是否有自信去使用這種語言,若香港人能在生活的每個層面都使用粵語,這自然能使粵語傳承下去。而民間團體往往只能鼓勵和提倡民間使用粵語。至於讓粵語進一步發展始終要政府去統籌各界,並把粵語制度化。這樣粵語才能真正做到讀、寫、聽和說這四方面的功能。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