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界很喜歡按某些條件,將某些國家歸類,然後按上一個簡稱,以標示這些國家的經濟前景。最為人熟識的,自然是2001年由高盛銀行經濟師Jim O'Neill提出的「金磚四國」(BRIC),不久加上南非,變成「金磚五國」(BRICS)。其後同類詞彙越來越多,例如形容具前景的新興市場,就有MINT、N11等。但這些概念為何此起彼落?這卻是更有趣的問題。
這些概念的受眾通常是一般投資者,而不是專家學者,所以都不是嚴謹的學術概念,所涵蓋國家的情況也經常相互矛盾。而且這些概念都是「自我實踐的預言」,因為概念的時效性,即國家經濟前景是好是壞,正正取決於投資者的資金,而資金的流動,卻被動地受現今世界財金體系(特別是美國財金政策)影響。不過從這些新名詞的出現,卻能體現美國和投行的最新策略,這倒是不無價值的。
現在最新流行的一個名詞是「脆弱五國」。2013年,投資銀行分析師發明了「BIITS」,把巴西、印度、南非、印尼、土耳其概括在內,用《紐約時報》的說法,是指「過度依賴變化無常的外國投資來維持本國增長雄心的經濟體」。但這名單上的國家不是被認為資源豐盛的金磚國家,就是所謂「新金磚」,其實沒有想像中的「脆弱」。
例如我們可參考摩根士丹利投資經理Ruchir Sharma出版的《Breakout Nations: In Pursuit of the Next Economic Miracles》。他感興趣的是,在「金磚國家」經濟增速放慢以後,還有哪些國家值得投資。他認為巴西、中國與印度增速放慢的結構性原因,是商品價格下滑、不再有廉價勞動力,以及政府角色令交易成本增加。而他特別推崇土耳其,原因是土耳其人口年輕,經濟體系完善,且與中東的旅遊、貿易聯繫緊密,卻有很大增長空間,例如在2005至2010年間,阿聯酋到訪土耳其的數字就增加了246%。此外他也建議投資南韓,因為南韓有三個優勢:出口是國家主要增長來源、歡迎外資、佔有全球IT市場的30%。
換句話說,在土耳其、印尼等被歸類為「脆弱」的同時,它們同時也被追捧。在2014年,Jim O'Neill也有發明新詞:「造幣四國」(MINTs),認為墨西哥、印尼、尼日利亞和土耳其,是具有高增長潛力的人口大國。到了2015年8月,投行對「脆弱五國」名單作了改動,印度與巴西被除名,以哥倫比亞、墨西哥取而代之。後兩者的共通點,是有經常赤字、且收入受到油價下滑影響,令經濟增長更需外資。與此同時,還有所謂「麻煩十國」名單:這同樣是摩根士丹利的發明,詞彙成於2015年8月,成員包括南非、巴西、泰國、新加坡、智利、哥倫比亞、俄羅斯、韓國、秘魯、台灣(當然北京會認為把台灣列入是不恰當的云云)。這詞著眼的是外圍因素有變下,這些國家收入減少、貨幣貶值,帶來了投資風險。
無論是否重視這些名詞也好,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麻煩十國」的共通點,是當中大部份以中國作為出口目的地。例如在2014年,中國佔南非出口37%,佔韓國出口30%。人民幣貶值,自然影響這些國家的收入。究竟真正的「麻煩」源頭在哪,也就心照不宣。
小詞典:新興市場
泛指人均年收入處於中下等水平,資本市場不發達、股票市場價值只佔GDP很小部分、工業化程度不高的國家或地區,但因為或擁有豐富天然資源,或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或潛在的龐大內需市場,而成為投資者憧憬的機遇所在。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