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8日星期五

禮失求諸野倍感唏噓

日前在日本巴士遺失手機,巴士司機立刻通知總部,結果迅速在失物認領處尋回。這件小事放在Facebook(fb)分享後,居然惹來數千讚好,一般相信假如在內地旅遊,後果可能很不一樣。當然,也有民族主義者認為這是對日本的美化,「不要忘記3年零8個月」云云。

日本這國家有很多問題,日本人性格有很多陰暗面,這些都不假。例如日本論資排輩的文化,只會令青年向上流動出現更大危機;事事不直接表達情感的習慣,會令外人難以融入,這是日本與全球化時代的最大鴻溝;避免麻煩別人的優點,同時卻令邊緣人更走極端,成為激進主義的潛在土壤;上述原因加上極嚴峻的人口老化危機,令日本經濟前景一片灰暗…… 然而,日本人的優點,也確實有太多值得學習。

重拾遺風 慨嘆萬千

今天的日本文化,不少保留唐代中國遺風,尤其是到了古寺,那種清幽脫俗的感覺,已非經過文革洗禮再被高度商業化「開發」的中式佛寺所能比較。日常生活中很多簡單的衣食住行,到了日本都變成「道」,究其根本,發現有不少細節是從中華文化發揚光大。到了今天,日本人表面的禮數還是極其充分,不少經濟產業都以「禮義廉恥」為基礎,講求信用及依賴人際網絡,多於現代化合同。

例如高級日式料理接受訂位後,規定假如爽約,須附全費,但邏輯上,沒有強制法規,一個爽約的人怎會專門上門付款呢?日本人卻是會這樣的。因此,某年某港人訂了日本民宿膳食爽約,在日本人看來不可思議,不得不放上fb,像發現新大陸那樣公告天下。「路不拾遺」也是源自同一思維,特別是在小鄉小鎮,不少家戶從不上鎖,要是沒有禮教維繫,早就秩序大亂。「禮失求諸野」的慨嘆,到了日本尤其強烈。

不過,在國際關係角度,這種日本文化也帶來好些副作用。一來,日本人期望其他國家以同一潛規則運作,例如認為對侵略亞洲表示過「歉意」後,其他國家便應按下不表「回禮」,而非無休止糾纏下去,卻沒有顧及他人確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來,禮教在日本變成為另一種社會規律後,愈來愈僵化,令日本人的喜怒哀樂都不能隨便發洩,而一旦宣洩,卻容易走向最極端,這在互聯網時代尤其是危機。但這些日本內部要面對的問題,站在遊客或過客的角度,是沒有切膚之痛的,只會感到在別的地方難以領受的安全感與信任感。

如此感覺,在自身家鄉失去後於異鄉重拾,自然倍感唏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