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8日星期四

利比亞悲劇的「非洲元陰謀論」

本欄曾談及卡達菲死後的利比亞一片混亂,不少當地人真心懷念起卡達菲來。這雖然不是「民主基本教義派」的朋友所樂聽,但的確帶出阿拉伯「穩定」與「自由」的兩難議題。筆者始終相信,歷史對卡達菲政績的評價會比此刻為高,而且他的不少構想雖然瘋狂,卻是有宏觀視野的。不久前,美國國務院釋出三千多封希拉里出任國務卿時的電郵,雖然媒體焦點是對選戰的影響,然而內裏有大量其他資訊,當中不少談及利比亞變天的過程,就值得關注。

根據上述電郵記錄,希拉里出任美國國務卿期間,經常收到私人顧問Sidney Blumenthal關於利比亞局勢的情報。在其中一封郵件,Blumenthal指卡達菲政府擁有143噸黃金、和近似數量的白銀,「意在於建立一個泛非洲貨幣體系」,這體系將以利比亞國家貨幣第納爾(Dinar)和利比亞黃金儲備為基礎,希望取代現有「歐元霸權」,並認為破壞卡達菲的貨幣計劃,是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強勢介入利比亞的重要因素。至於這有多少影響了美國的政策,則不得而知。

表面上,上述陰謀論是全然站不住腳的。不同證據顯示,法國早就決定支持利比亞反對派,薩爾科齊也沒有捍衛歐洲貨幣霸權的視野。加上那位希拉里的幕僚並非政府官員,而是受僱於克林頓基金會的「家臣」,不少訊息來源既可疑、也大概不會得到美國政府外交官重視。關於利比亞戰爭的「非洲元陰謀論」,不少喜歡散播陰謀論的網站都有介紹,「顧問報告」把這類觀點改頭換面上呈,也是江湖慣例。

然而,這不代表卡達菲的貨幣計劃沒有研究價值,他的確是在努力構想「非洲元」的。終卡達菲一生,他始終「整合」情有獨鍾,無論是對泛非洲整合也好、泛阿拉伯整合也好、甚至是南南合作也好,都顯得興致勃勃。他明白到利比亞放棄大殺傷武器後,只能以石油資源謀求國際地位,於是更積極研究怎樣利用黃金、石油、貨幣,玩全球化時代的新遊戲。他也明白在非洲,自從法國建立「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法郎霸權」幾乎是「美元霸權」在非洲的複製,而後隨著歐元區誕生,就變成「歐元霸權」。一旦「泛非洲貨幣體系」計劃成事,非洲出現自己的貨幣中心,以法國為代表的歐洲勢力對非洲的影響,無疑將被削弱。

問題是,卡達菲一人瞎搞,是不會成事的。「143噸黃金」聽起來驚人,但相比起美國的近萬噸儲備,自然小巫見大巫;利比亞在非洲、阿拉伯世界都缺乏號召力,獨自改變世界格局的可能性也不大。真正可能做大事的,還是要聯繫到其他石油龍頭,那卻是另一回事。從七十年代開始,阿拉伯石油富國就不斷構想如何取締美元,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一度討論將石油結算貨幣從美元轉變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特別提款權」(SDR)。2007年,科威特決定取消本幣與美元掛鉤,轉而實施「貨幣籃子」匯率制度;2013年,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GCC) 考慮成立「貨幣聯盟」,也有聲音指新貨幣當取消與美元掛鉤。這些行為一律雷聲大雨點小,但假如一些大國牽頭建立「非洲元」或「阿拉伯元」,再逐步拉攏各國加入,卻可能頗為可觀。到了今日,利比亞四分五裂,恐怕將長期從地方大國名單中被剔除,但貨幣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主角卻可能換成近來異常進取的遜尼派龍頭沙特阿拉伯了。

小詞典: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區

1945年成立,包括14個當時尚未獨立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區內各國與法國進行貨幣合作,本國貨幣與法郎掛鉤,並可與法郎自由兌換,區域內貨幣可自由兌換、資本可自由流動,對外貿易以法郎結算,同時各國均在法國國庫設立賬戶作外匯儲備。歐元區成立後,原法郎區貨幣轉為與歐元掛鉤。不少左翼學者認為,與強勢貨幣掛鉤的金融政策,令非洲國家在資本流入和商品出口方面都受限制,不利本國經濟發展。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