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日星期二

石油輸出國組織凍產之後

日前,「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 就石油凍產問題可能達成的協議引發了世界各國關注,這也是 OPEC 在長時間里試圖就石油生產問題進行國家間合作、重振國際原油市場的最新努力。今次「石油凍產協議」最終能否達成,市場尚處於觀望態度;但這背後的產油國之間利益衝突與博弈,其實更值得關注。

OPEC 就原油凍產問題進行持續磋商的背景,是過去兩年裡國際油價持續低迷。造成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其實並不是 OPEC 國家本身,而是「新興能源大國」美國。在歷史上,美國的石油開採量一度有限,美國就依賴從中東、海灣國家等傳統產油國進口石油;後者就往往能通過控制石油出口量來對美國進行戰略制衡,如上世紀歷次「石油危機」即是例子。但是,自2013年美國本土「頁岩油」開採技術取得突破,國際原油開採市場的格局就發生了劇烈變化。顧名思義,「頁岩油」開採是指開採頁岩層中蘊藏的石油資源。傳統的鑽井開採方式對頁岩層開採而言成本高昂且毫無效率,因此「頁岩油」儘管在美國本土儲藏量極為豐富,但一度不為國際原油市場所重視。然而,隨著美國「水平鑽探」和「高壓裂岩」開採技術的發展成熟,廣袤的頁岩油層迅速變為可開採的石油儲備,這就讓美國從石油進口國搖身變為石油出口國。

至2014年,美國頁岩油開採技術已經大幅削減了美國石油消費對來自中東產油國石油進口的依賴,美國甚至在2015年一度取代沙特阿拉伯成為世界最大的產油國。對國際原油市場而言,美國作為重量級供應方加入,國際石油供應潛力驟升,油價就應聲下跌。理論上,OPEC 國家可以通過限制產量的辦法來穩定石油價格,但是這一應對方式並不能將美國驅逐出世界原油需求市場,OPEC 的市場還是會被成本日益下降的美國佔據。為了保持市場份額,OPEC 國家就持續開採原油、壓低油價,以期美國的頁岩油開採商因為入不敷出而退出市場。在過去兩年裡,國際油價持續低迷,價格已經從100多美元/桶下跌至不到50美元/桶。

需知,「降價保市」策略是要付出極大成本。低油價對石油消費大國(包括中國)而言自然是好事,但對 OPEC 等純石油生產/出口國來說,無疑是經濟災難。這其中最顯著的例子當屬委內瑞拉。委內瑞拉在查韋斯時代踐行「社會主義」,在上世紀經濟增長速度驚人;但其實查韋斯政府本身并無治國良方,一直依賴豐富的石油儲備和高企的油價創收,然後再大量進口商品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然而自油價低落以來,委內瑞拉的經濟呈現雪崩式滑坡:因為國家收入大減,委內瑞拉的食品、生活物資進口都直線下滑,人們食不果腹,超市空空如也,社會幾乎陷於崩潰狀態。

不僅委內瑞拉社會受到了低油價的重創,連海灣石油巨頭沙特阿拉伯也未能倖免。在歷史上,石油收入不僅為沙特王室積累了巨額財富,更是沙特高額的社會福利之來源隨著近年來國際油價持續下跌,沙特的石油收入大幅下滑,政府就不得不動用外匯儲備積累換區現金,維持國家經濟運行。根據官方統計數據,在過去兩年裡,沙特已經動用了一千八百億美金的外匯儲備,其外匯存底持續走低;沙特王室甚至還向包括摩根斯坦利、匯豐集團在內的全球各大金融機構進行融資,規模達一百億美金,此舉是沙特王室25年來首次。在國內,近年來沙特人需支付的水電費用等日常生活開支也在持續走高,皆因為政府發放的社會福利大幅縮水。

以上種種原因都讓 OPEC 意識到放棄「降價保市」、執行凍產的必要性,而是次凍產磋商中其實還有一個關鍵的非 OPEC 國家加入,那便是同樣飽受低油價之苦的俄羅斯。本來俄羅斯經濟發展就相當依賴石油天然氣出口,而在克里米亞危機之後,歐美各國對俄羅斯施加經濟制裁,這一境遇與國際低油價的能源市場環境讓俄羅斯經濟雪上加霜,陷入了長期的經濟衰退。正因為如此,早前 OPEC 在就凍產計劃進行初步磋商時,俄羅斯就表現的非常積極。普京多次公開表態稱,願意與 OPEC 一同協商提振油價,唯在「伊朗是否一併執行凍產計劃」這一點上尚存分歧。伊朗在于國際社會達成核協議、逐漸免於國際制裁之後,其原油出口量亦將迎來提升,對國際原油供應市場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沙特阿拉伯就一直堅持伊朗也要加入凍產計劃,但與伊朗維持良好關係的俄羅斯就不以為然。儘管分歧尚在,普京於本月10日再次聲明,俄羅斯已經準備好加入 OPEC 可能的石油凍產計劃,而後者就有望於11月 OPEC 部長會議中正式公佈。

無論是 OPEC 國家還是俄羅斯,都希望通過聯合執行凍產計劃來重振油價,提高本國石油出口收益,從而緩解國內財政捉急見肘的境遇。但是這一構想最終能否實現,還屬難料:首先,石油凍產計劃能否長時間執行,是比凍產限額更為關鍵的因素。如果各國只能在數月內維持凍產協議,隨後(不甘市場被美國攻佔)紛紛再度增產出口,那麼國際油價恐怕又要下跌,傳統產油國增收的目標就無法實現。其次,傳統產油國的油井關閉和重啟都需要較高的時間和資金成本,這直接導致這些國家不愿大規模關閉油田。而對美國頁岩油開採公司來說,其調整產能的方式就極為靈活:因為頁岩油井關閉成本較低,在油價低迷時可在較短時間內把產能較低的油井關閉、降低運作成本,然後憑藉高產能的油井繼續出口、維持市場份額,待油價回升之後迅速重啟開採。換言之,美國靈活的頁岩油開採技術讓美國石油開採供應商可以靈活應對各種價格環境,在國際石油市場始終立於不敗之地。這一點,就令傳統產油國望塵莫及。

基於上述原因,美國或仍有能力通過開採技術進步強化國際原油市場的競爭性,同時擴大美國原油出口的市場份額。這樣一來,國際油價恐怕在長期並不會顯著回升,而依賴石油出口創收的傳統石油出產國就始終難逃「石油財富縮水」的厄運。不過即便是美國頁岩油出產商也不一定能高興得太久:隨著以「特斯拉」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清潔能源交通工具大規模普及,以及其他形式的清潔能源逐步並網發電,石油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重要性將會逐漸降低。儘管現時仍不能斷言何日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將被清潔能源完全取代,但清潔能源發展的大趨勢始終難以逆轉。而即便是在這一領域,美國、歐洲也始終走在世界前列。與之相比,海灣國家、委內瑞拉和俄羅斯等傳統產油國,無疑又輸在了起跑線上。

沈旭暉/黃思為 南風窗 2016年11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