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日星期二

特朗普vs甘迺迪:為何風流不被「包容」?

特朗普在選舉後期面對的最大「醜聞」,想不到是多年前調戲女性的私人對話曝光,比性質更嚴重的希拉莉「電郵門」更獲主流媒體青睞。特朗普自青年時代起,一直以風流倜儻形象示人,類似對話出自特朗普之口,原是理所當然;他年輕時曾接受採訪,坦誠自己風流一面,並稱「幸好將來不做政客」。其實,論行為之風流、私下對女性言辭之下流,至今的萬人迷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有過之而無不及,為什麼對其魅力絲毫無損?這就得從他的艷史談起。

2013年,《國家地理》雜誌對甘迺迪艷史專門回顧,引述總統傳記作家達萊克(Robert Dallek)稱,甘迺迪一生風流成性,年輕時就對女性有「莫名且難以抑制的慾望」。學者普遍認為,甘迺迪年輕時,在這個政治家庭有不少心理陰影:父親據傳有外遇,與母親關係一直不佳,加上至親相繼橫死,以及對自己身體健康的過分憂慮,都可能是他性情扭曲的原因。為了緩解揮之不去的壓抑,甘迺迪以接連不斷的「風流」減壓,也經常用粗鄙言詞形容女性;不少這類用字,都是這位年輕總統首先帶入白宮的。但也因為「減壓」過度,令甘迺迪在女伴圈子當中,以「3分鐘先生」聞名。

在甘迺迪還是麻省議員時,他已曾與空姐、秘書,以及不少事業有成的女性有一手,這「生活習慣」,在他與充滿魅力的積琪蓮(Jacqueline Bouvier)結婚、當選參議員,乃至當選總統後都未有改變。甘迺迪就任總統期間,最有名的情婦是荷里活性感女神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不過相比於夢露對甘迺迪的迷戀,甘迺迪始終未動真情,以至於夢露高調對甘迺迪示好、引發外界猜測後,甘迺迪便果斷「斬纜」。

另一位甘迺迪的著名情婦是做過白宮實習生的奧爾福德(Mimi Alford)。她在白宮泳池與甘迺迪相遇,數小時後,就收到來自總統的請柬,邀她去總統府,接着就在第一夫人臥室發生關係。在短暫的暑期實習結束後,奧爾福德與甘迺迪保持往來,不時赴華盛頓幽會,古巴導彈危機解決當晚,就是她等待甘迺迪至深夜。數十年後,克林頓與實習生萊溫斯基發乎情、止乎口,實在遠比前輩收斂。

以上種種,放在今天,不僅是政敵攻訐的把柄,更會成為媒體的獵奇對象。然而當年甘迺迪不僅免於大眾傳媒窮追猛打,至今他在美國社會的聲譽,仍屬歷屆總統中的佼佼者,甚至連妻子都對這些行為默許。根據後人披露的積琪蓮私人信件,她在婚後對甘迺迪的風流深感無奈,不過始終不曾後悔;她其後改嫁,也普遍為國人諒解。那為何美國人對特朗普的風流事,又大驚小怪?

也許最大關鍵是,甘迺迪一直很受女性選民歡迎,他的風流都被「包容」在年輕才俊的魅力範圍內;相反特朗普一貫對女性選民不重視,這次被找到口實,全國女性領袖幾乎一致以此批評他「不尊重女性」,基本上是立場先行。加上特朗普一直不為共和黨建制派接受,但又人氣高企,這類醜聞因為能「入屋」,是共和黨主流派少有能動搖特朗普的機會,於是我們就發現,美國媒體幾乎跨黨派地槍口一致,將之化作一場「精英Vs反精英主義」的鬥爭。相反甘迺迪家族雖然來自非主流的天主教家庭,卻是徹頭徹尾的精英,很懂得和精英集團打好關係,也就有了利益保護者和被保護者的盟約。

正因如此,我們不能因為美國主流輿論對特朗普的「侮辱女性」煞有介事,就以為全國人民都這樣想。在一般人心目中,特朗普和甘迺迪這方面的成績,可能不分軒輊,這種「落地」情緒,在互聯網上普遍展現,不過被主流媒體刻意漠視罷了。

小詞典:甘迺迪遇刺案

1963年11月22日下午,甘迺迪總統在德州達拉斯市乘坐敞篷車時,遭搶手槍擊,子彈命中頭顱,當場死亡。同時喪生的,還有坐在前排的德州州長康納利。兇手奧斯瓦爾德是當地倉庫僱員,被捕後不久也被槍殺,事件至今撲朔迷離,幕後黑手尚未曝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