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8日星期五

美國大選,對香港有啟示嗎?

美國大選全球矚目,在香港也激起一時震盪,但數天後便見怪不怪。那這場選舉對香港又有何啟示?從身邊朋友的反應看,最明顯的震撼來自下列各項:

- 首先,正如我們再三提及,選舉結果明顯給「政治正確」一記響亮的耳光,「反政治正確」的潮流從歐洲席捲至美國之餘,也是席捲全球。各地民眾對「政治正確」的反感並非一朝一夕,而是久已有之,只是此前從未有人敢於高調駁斥極端政治正確的話語,沒有主流媒體報道,也不為精英階層重視。

當財大氣粗的特朗普大聲疾呼,經過兩年全國宣傳,精英的虛偽話語便給表露無遺。精英主義與反精英主義的博弈,不可能不來臨香港;「香港特朗普」也不可能不存在。

- 我們曾談及的「後真相政治」,特朗普可謂代言人,就算是其支持者也心知肚明。然而「後真相政治」的要義在於人們並不關心事實真偽,而看重表達、姿態。在今天香港社會諸多議題討論上,尤其是在網絡平台,觀點和證據之間何者影響力更大,有目共睹,未來施政者、從政者要影響民意,靠的是什麼,也不難想像。

- 新媒體是這次大選的大贏家,特朗普遭兩黨主流媒體圍剿,卻靠互聯網反制,甚至取代了傳統政黨政治的樁腳,這是政治學的一大突破。新媒體讓無數曾被視為「原子化」的選民圍繞在特朗普周圍,最終把網絡點讚、轉發,轉化成選票。類似的模式在香港不會完全複製,因為基本上不存在變天的可能性,但被當權派快速學習使用的可能性卻要更高。

- 在整個總統選舉過程中,眾多傳統精英、媒體和學者們均異口同聲相信希拉莉佔優,與特朗普的支持者幾乎活在平行時空,這是典型的「回音室效應」。香港同樣是社交網絡高度密集使用的地方,平日對諸多社會問題的討論,正陷入一個個割裂的圈子,圈內人與圈外人的世界迥異,互不相聞,要期望「大和解」,恐怕事與願違。

- 特朗普當選,標誌本土主義一類思潮在美國有相當勢力之餘,那些支持特朗普的原因,其實全球通用: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不見提高、社群獨特性被外來移民沖淡,而把一切歸因全球化、自由貿易、人口流動。香港就是沒有回歸,這一波思潮也肯定出現,但今天則更把矛頭指向中國內地。假如這是全球潮流,恐怕還是剛剛開始。

以上種種還是間接的啟示,但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是,即將入主白宮的特朗普,會採取何種對港政策?又或是究竟在他心中,有沒有「香港」這回事?縱觀其參選至今的演講與政綱,「香港」鮮有出現,特朗普也明顯對奧巴馬政府的「重返亞太」戰略不太感興趣,若連台灣也不會是他的首要關注點之一,香港恐怕更等而下之。當然,他公佈委任被視為「親台」的普里伯斯(Reince Priebus)為白宮幕僚長,令台灣朝野鬆一口氣,但觀乎特朗普互相制衡、不斷搬龍門的管理作風,要期望把台灣利益放在優先考慮,始終不設實際。

至於,去年美國國務院一度在國會議員要求下,重啟年度「香港政策法報告」,並對香港普選問題、銅鑼灣書局事件等表示關注,也刺激了北京神經。但這類動作的主導權在於國會,唯有議題對議員的連任有幫助,才會被提出,美國朝野對此心照不宣。最新消息是共和黨參議員魯比奧提出法案,制裁破壞香港自由的京港官員,這不代表美國真的關注香港,卻反映「香港問題」足以協助美國政客曝光,換言之北京越不希望見到,才越會出現。這說明甚麼?北京對港政策越來越強硬,理論基礎正是美國重返亞太,假如特朗普不搞「重返亞太」,北京會否相應軟化?根據邏輯,自然會;但根據中國邏輯,假如還這樣想,就是太天真了。

小詞典:「回音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

指在網絡進行溝通時,一般人都選擇與自己觀點相同的圈子進行對話、進一步鞏固自己已有的立場,而對截然不同的主張充耳不聞。這一傾向本是人之常情,但Facebook、Twitter 和 Google 的推薦算法,對這效應大力推波助瀾,社會進一步分化乃其副作用,且已積習難返。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