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9日星期三

希拉莉的「華爾街身份認同」

自希拉莉參與民主黨初選以來,她與華爾街金融機構的關係,一直是揮之不去的陰影。競選初期,代表草根的桑德斯(Bernie Sanders)頻頻以此批評希拉莉,稱她根本代表華爾街利益,無視中下層人民。這一論調在大選後期為特朗普沿用,維基解密公布希拉莉對華爾街高層的閉門演辭,更核實希拉莉與華爾街沆瀣一氣。這樣的標籤,究竟是否公平,也是影響選情的其中一個關鍵。

希拉莉與華爾街金融精英的淵源,可回溯至克林頓擔任總統時期。在克林頓任內,美國政府對金融自由化立場積極,最著名例子當屬克林頓簽署生效的《金融服務法現代化法案》(Gramm-Leach-Bliley Act),它允許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與保險機構進行「業務整合」,令華爾街進一步朝自由化發展。克林頓任內政績亮麗,經濟增長迅速,牛市持續,令華爾街普遍對克林頓存有好感;希拉莉的立場與丈夫相似,也繼承了丈夫的政治遺產和人脈。

但希拉莉本人真正與華爾街密切往來,還是始於2001至2009年間,擔任紐約參議員的經歷。在第一任期,希拉莉在雙子塔重建、紐約市基建籌款等扮演重要角色,與華爾街頻繁打交道,這是她本人經常談及的政績。

在第二任期,正值美國爆發嚴重金融風暴,希拉莉參與立法,支持總值7000億美元的資產重組法案,被視為華爾街成功止損的關鍵。希拉莉擔任奧巴馬的國務卿後,工作集中於外交,卸任後再次頻頻對華爾街閉門演說,不僅收入豐厚,也得到一眾金主支持。根據維基解密,希拉莉不時強調自己與華爾街的淵源,例如對高盛集團的非公開演說,就稱「我曾在8年裏代表你們」,這句話也被左派民眾、特朗普頻頻引述。

問題是希拉里的選民,仍舊以中產階級、低收入人士為主,這令她在選舉後期不得不左轉,連桑德斯也公開表態,說自己不少追求社會公平的理念,已被希拉里納入政綱,引來特朗普嘲笑「佔領華爾街的人走了去支持華爾街」。其實在上述一類演說中,希拉里也不是一面倒,也有批評華爾街。例如她談及金融危機時,直言「糟糕的決定會帶來糟糕的後果」,並稱「如果有人犯錯,那麼他就必須被問責」,又說「儘管我試圖盡一切所能促進金融業發展,我仍然主張堵住金融機構中的監管漏洞,限制高管們的天價高薪。」不過在一般人眼中,這類「批評」,只是隔靴搔癢。

在華爾街看來,希拉里無論如何左轉,仍舊是理想總統人選。《Politico》網站有一篇匿名金融菁英訪問,形容華爾街的共識是希拉里務實、專業、富政策經驗,更重要的是,與華爾街在一個方向性問題立場一致:他們都認為華爾街本身不是美國金融、經濟的「問題」,而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反觀特朗普,政綱朝三暮四、缺乏實質內容,金融界仍視其為不確定性因素,背後的考量,不言自明。

小詞典:Glass-Steagall Act

又稱「1933銀行法」,這法律禁止銀行控股公司同時擁有其他金融公司,實質上是在以儲蓄業務為核心的商業銀行、和以風險投資為核心的投資銀行之間,築起一道防火墻。1999年,克林頓簽署生效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將這一限制取消;十年後,金融風暴爆發,不少評論認為取消上述限制,正是背後原因。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