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3日星期三

特朗普的貨幣戰爭能打嗎?

在特朗普的「百日政綱」中,與中國有關最實在的一項,大概是承諾「上任後把中國列為滙率操縱國」。在前期競選過程中,主打經濟牌的特朗普不時強調,中國一直有意壓低滙率、刺激製造業出口,導致美國大量工人失業,成為美國不再強大的元兇之一。這一說法得到了不少支持者認同,但如果仔細考察今天的中美滙率,卻不難發現,特朗普口中的貨幣戰爭,並不完全是事實。

中國與美國的浮動滙率制不同,與國際經濟接軌後,一直實行滙率管控,通過央行每天公布滙價、資本管控等各種方式,控制人民幣與美元的兌換價,這是不爭事實。10多年前,中國確實通過管控滙率,大幅壓低人民幣對世界主要貨幣的價值,從而降低製造業的出口價,逐步成為「世界工廠」,產品大規模湧入全球市場。

1994至1996年間,人民幣對美元大幅貶值近41%,這一滙率水平,中國央行維持至2005年。因此在這20年間,中國一直被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批評為「貨幣操縱國」,形象深入民心。

不過,這一情況自2005年起已逐漸改變,一方面,中國迫於國際壓力,已逐步調高人民幣對美元價格,截至2015年中,人民幣已經累積升值36%;同時,由於美元持續對歐洲、南美等貨幣升值,人民幣的幣值,也比上述貨幣大幅提升,可能已比10多年前升了50%。加上中國崛起後,中產階級興起,人口紅利期已過,沿海工業地區的勞動力供應下滑、薪酬上漲,「中國製造」貨品成本飆升,不少跨國製造業公司都把工廠分散至東南亞、南亞各國,中資商人也開始向高科技生產轉型,單靠壓低人民幣滙率刺激出口的公式,已難簡單達到。美國前財長保爾森(Henry Paulson)早前訪問香港中文大學時,就表達了類似觀點。

在2012年美國大選,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Mitt Romney)也說要把中國列入「貨幣操控國」,當時並未太為人關注,輿論似乎相信主流政客都不能對此落實,因為此前這議題不時由美國政客提出,但始終不得要領。

今年10月,美國財政部的報告更指,中國不再適合「匯率操縱國」的標籤,而去年開始,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負面預期,已導致大量中國資本試圖外流,如按照自由市場規律,人民幣本應貶值才是,只是中國政府力推人民幣國際化,才強行令其繼續升值,以免令其他國家不安。中國確實仍然在操縱匯率,但目的有時可以完全相反。

總之,「外國操控匯率」在競選過程中,自然是實用的稻草人,但特朗普要制定具體經濟政策時,會否付諸實行,就是另一回事了。然而對選民而言,無論實質經濟影響如何,只要有大動作,就是「做實事」的表現;而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不少激進政綱在當選後都有微調,但把中國列入「貨幣操控國」這一項不在此列。究竟會否「不走數」,在他正式就任後才知道了。

小詞典:「匯率操縱國」

根據美國財政部報告,一國被美國視為「匯率操縱國」,一般需要滿足三個標準:第一,該國存在對美國巨額貿易順差;第二,該國持續進行單方面匯市干預;第三,該國存在巨額國際收支盈餘。在美國財政部分析中,中國目前只符合第一項標準,亦不認為這是中國操縱匯率所致,而是因為中國內需不足。中國去年至今的匯市干預措施,實際上阻礙了人民幣貶值。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