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本欄談及美國大選的「十月驚奇」,曾預言希拉莉的「電郵門」可能還有發酵,因為除了美國本土的玩家,在虛擬世界中,還有維基解密、俄羅斯特工、「匿名者」(Anonymous)等「參戰」,令這方面的變數難以預計,想不到最終帶來「驚奇」的,卻是聯邦調查局(FBI)。
FBI局長科米(James Comey)曾在7月對國會說,儘管希拉莉以私人伺服器處理公務電郵「極其大意」,但並未發現意圖違法,因此不建議司法部起訴希拉莉,並口頭宣稱「調查已經結束」(行政意義上,調查程序還處於「正在結束中」狀態)。直到選舉前兩周,科米卻突然再次致函國會,稱有鑑於在「另一件不相關的調查中」,發現「可能與希拉莉私人伺服器接收工作郵件事件有關」的電郵,FBI決定進一步檢視這些郵件,以判斷是否有洩密行為。
科米交予國會的信函只有短短5句話,卻一石激起千層浪。已公布的事實其實很簡單:首先,科米提及的「不相關調查」,是指FBI此前一直在進行的、針對紐約市前議員韋納(Anthony Weiner)可能捲入向未成年人發送色情短訊的案件;在取證過程中,FBI從韋納住宅取得一部電腦,內含65萬封郵件,而韋納的妻子正是希拉莉高級幕僚阿貝丁(Huma Abedin),儘管兩人目前已分居。
這批郵件到底包含什麼內容、希拉莉本人是否捲入其中?不僅我們無從知曉,科米也向國會承認「對郵件內容尚不知情」,甚至無法給出預計審查所需時間,但相信無法在選舉前完成,也就是不可能在選前有新的指控。
理論上,科米致函國會不應是針對希拉莉,而是基於兩層考慮:第一,執法人員有責任在發現相關線索時,對哪怕已結案的案件再調查;第二,如果科米不主動上報,而消息由媒體曝光,FBI無疑會成為特朗普陣營眼中「維護希拉莉」一分子。
不過,這調查帶來的心理陰影,遠比已公佈的事實嚴重。特朗普在事件爆出當日,在集會上更改了早已寫好的演講,稱這是比水門事件更嚴重的醜聞。此前他曾數次聲稱要對希拉里付諸司法行動:8月底,他曾要求司法部任命特別檢察官,調查克林頓基金會的資金運作;10月初的電視辯論上,他又聲稱一旦自己當選,「會將希拉里投進監獄」,不少網民今天卻開始擔心一語成讖。
科米在隨後給FBI員工發送的備忘錄中坦言,這決定幾乎必將招致「誤解」。民主黨參議院領袖里德(Harry Reid)指科米的決定違反了《哈奇法》(Hatch Act),後者禁止聯邦僱員用職務權力影響選舉。歷史上,FBI在大選時的表現極為謹慎,包括最弄權的局長胡佛在內,司法部長林奇(Loretta Lynch)也對這次決定明確反對,稱此舉將打破美國司法部門多年的傳統。有趣的是,民主黨與共和黨在「要求FBI迅速披露全面信息」的立場上出奇地一致:前者相信這批郵件與希拉里無關,希望在大選前澄清;後者也許堅信這批郵件藏有「炸彈」,也許明知道FBI不可能短期內完成調查,純粹打嘴炮,亦未可知。
根據美國廣播公司(ABC)及《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於「電郵門」再燃後公佈的最新民調,希拉里自五月以來首次落後特朗普1%。民意的反彈,可以有多個解讀:「電郵門」本來只屬於「不小心」、「敏感度不足」等工作層面,但FBI再次調查這個動作,讓民眾感到之前的結論有問題,可能會推翻希拉里早前的供詞,於是就成了誠信問題。希拉里的精英主義、建制形象從來深入民心,特朗普可以爛起來出爾反爾,無視自己的誠信問題,希拉里卻強調道德,一旦被證實有同樣問題,其「離地精英的傲慢虛偽」,就無所遁形。更不可測的還是民調不能充份反映的投票意欲:不少選民不可能轉投特朗普,卻可能為此減低投希拉里的意欲,認為真小人與偽君子都是一丘之貉。特朗普的選舉策略,從來是把對手拖下同一泥濘中,讓選民寧選真小人、莫選偽君子,要麼就兩者都不要選,策略是否成功,很快就見真章。
小詞典:水門事件
1972年6月,美國民主黨總部水門大廈被發現有竊聽嫌犯闖入,聯邦調查局調查後發覺,其幕後金主是共和黨總統尼克遜的白宮幕僚。隨後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尼克遜及其下屬曾大規模在白宮內安裝竊聽設備,舉國震驚。本來以大比數優勢連任的尼克遜被逼辭職,以避過國會彈劾、甚至定罪,史稱「水門事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