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4日星期五

香港流行曲的國際視野: 《非洲黑森林寫真集一日遊》/鍾鎮濤

近年國際關係講求「政治正確」,香港亦步亦趨,結果卻催生了新一批主打「政治不正確」的公眾人物。在這環境下,回看三十年前涉及國際議題的流行曲,不免充滿「政治不正確」用字。不知是否這緣故,這些歌近年很少在電台播放。例如鍾鎮濤主唱的《非洲黑森林寫真集一日遊》。

這首歌是林敏聰填詞的三部曲之一,另外兩首《香腸蚊帳機關槍》、《淚之戀》都是經典,但這首講述主角帶同女友到非洲拍寫真遇上黑人的「諧曲」,就爭議得多。講到黑人時,「黑鬼」字眼出現了三次:「一村黑鬼數百人馬」、「黑鬼將我雙手反綁」、「睇真黑鬼個個鼻裡滿腔恨」,而且還用「一隻」為量詞(「一隻純黑身」)。假如「nigger」出現在美國電台,幾乎肯定惹上官非。

更嚴重的是開宗明義的歧視意識,把「非洲剛果」的「土人」描述為未開化的原始人,這自然和現實不符。「紛紛彎弓搭上毒箭」、「磨拳像要食人」,這些都是百年前小說的形象,但當年的戰士早已現代化,就是近年有食人報導的極個別例子,也只是為了宣傳恐怖,而不是習俗。至於「剛果土人」何以這麼憤怒,答案居然是「只因相機攝去靈氣」。這倒是百年前相機傳入中國時的往事。

今天我們雖然會避開上述字眼,但諷刺的是,《非洲黑森林》的「非洲觀」,其實依然是這一代主流的非洲觀。一般人不會有興趣了解哪些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率比得上中國,也不會深究「非洲土人」也有燦爛文化。近年對「政治正確」的執著,在於宣傳「甚麼是禁忌」的硬知識(所以不能用「黑鬼」)、教化「不要種族歧視」的大道理,但對世界各國為甚麼是一個整體,卻毫無著墨。與此同時,官方則在大推民族主義,這卻往往通過二元對立、貶低其他文化來速成。《非洲黑森林》的非洲觀固然充滿歧視,但頂多屬獵奇性質;「政治正確」下的「永續歧視」,披起文明的外衣,其實,可以更可怕。

沈旭暉 Now.com 2015年8月14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