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基本法》,香港特區沒有外交權力,但擁有「涉外關係」功能,令香港有條件通過經濟、文化等層面的涉外互動,宣傳香港形象,和輸出香港軟實力。香港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的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Hong Kong Economic and Trade Office, HKETO;下簡稱:經貿辦)被不少國家視為「實質上的香港領事館」,雖然這稱號不為北京所喜,但香港駐外官員確實享有不少正常國家外交人員才享有的權限,也承擔了頗為進取的對外宣傳功能。近年香港駐外官員開始懂得政治敏感,宣傳香港之餘,也加強宣傳「一國」,背後的暗箭才有所減少。他們最廣為人知的工作之一,包括在海外各大城市舉辦「香港節」,目的一方面是宣傳香港的文化產業、經貿活動、城市品牌,另一方面是連結離散各地的海外香港移民。
其實以「香港節」這名字舉辦的活動,早在港英殖民管治時期已舉辦過,分別在1969、1971和1973年出現。1969年首次舉辦時,標榜「向本地人介紹香港文化和價值,以建立『香港人』身份認同」,時值六七暴動過後,也有穩定香港社會、營造歌舞昇平景氣的目的。當時香港節的活動包括嘉年華會、時裝表演、環島競步和「香港節小姐」選美比賽等,以當時社會風氣而言,算是頗為突破。而港英「香港節」的設計,客觀上是一種折衷的妥協:殖民政府擔心香港人會繼續受「六七」一類中國民族主義影響,但又擔心一旦強化英國認同,會激起港人爭取居英權,唯有釋放「第三種忠誠」,開始正面宣傳香港身份認同,並被不少今天的「本土派」追溯為思潮的源頭之一。
當然,殖民時期的三屆香港節都是「內向型」,現今經貿辦的則是「外向型」,兩者有根本不同。香港節由經貿辦統籌,最大任務自然離不開與海外商家建立合作關係,並加強跟當地政府的網絡。香港節至今均在國際經濟重鎮、或者是港商聚集地舉辦,例如英國倫敦、紐西蘭奧克蘭和威靈頓等。2002年於倫敦舉行的香港節是排場較大的一次,時任政務司司長曾蔭權親自到倫敦主持午餐會,並邀得多名英國政要如前首相戴卓爾夫人到場,英國安德魯王子和時任首相貝理雅亦有為香港節寫賀詞。而不久前的多倫多ETO活動,甚至由特首梁振英親自出席。除了在海外舉辦,駐內地經貿辦亦有負責相關活動,例如今年6月,駐成都經貿辦於當地籌辦音樂會、電影節等,辦事處主任劉錦泉當日指,陝西產業以科技、工業為主,香港則着重服務行業,兩地有很強的互補性。
香港節的另一重點,理論上是把香港文化產業推廣開去。例如2012年10月,駐新加坡經貿辦在星州舉行為期一個月的香港節,重點項目包括美酒佳餚,以宣傳香港作為「美食之都」的形象,亦有香港與日本話劇大師榮念曾、佐藤信聯合導演「靈戲」。2014年6月,駐美國經貿辦於波士頓美術館放映香港電影《激戰》,作為該年香港節主題活動,及後又於麻省舉辦龍舟比賽。麻省首位華裔州議員陳德基在活動上發言,指自己的父母均是香港移民,並強調「香港對美國的經貿發展亦十分重要」,這種聯繫,正是香港政府希望宣傳的。
然而,從拓展軟實力的角度而言,香港節的職能始終有其局限。香港節官方主導的色彩濃厚,民間難以參與,相關活動的思維頗具官僚味道,而未能滲入民間層面,一般海外人士對香港的印象,並未有明顯改善。雖然香港節宣傳的華洋共處、中西交匯等陳腔濫掉,確是香港開埠以來的傳統,但少有觸及回歸後興起的本土藝術作品,而後者不少是「政治不正確」的。研究軟實力的法國學者Frédéric Martel指出,軟實力是由民間自發建立,而非由政府推動;然而從南韓近年軟實力大幅拓展的成功可見,政府的促進功能,亦是無可取代。問題是香港政府的宣傳方法,究竟能幫助香港文化「走出去」多少,業界人士當心裏有數。
多年來被視為香港主要競爭對手的新加坡,亦有舉辦類似「香港節」的「新加坡節」,目的同樣是要向外推廣自身軟實力,和打造國際大都會形象。新加坡節的形式亦跟香港節大同小異,同樣是以電影、美食、歌舞、設計等藝術為主打,再加上一系列跟當地商人的講座和座談會。新加坡節似乎規模更大,首屆於2005年在倫敦舉行,2007年在北京和上海舉辦第二屆,投入的資金升了約六成,耗資1500萬人民幣、動用了14個政府部門,新加坡政府亦多次為活動召開新聞發佈會造勢,不會像香港節那樣,完成了也少有本土香港人知道。
不過資源的投放,並非新加坡節和香港節的最大差別。有一個議題,是香港和新加坡永不能比較的,就是身份認同問題。筆者曾聽不少新加坡政府的朋友談及新加坡節,都說重點其實是提醒旅居各地的新加坡人不要忘掉祖國,無論他們在讀書也好、做生意也好、乃至已入籍其他國家也好,都歡迎他們回新加坡效力,所以在新加坡節,會安排最好的新加坡廚師預備頂級新加坡美食,讓他們回味家鄉。但移居海外的香港人,不少都是因為逃避九七回歸而走,近年海外港人後代、海外香港學生等,更是反國教運動、雨傘運動等的堅定支持者。假如香港節只是宣傳官方那一套,對他們毫無吸引力。筆者有海外香港朋友曾獲邀到ETO舉辦的類似節日演出,他說十分抗拒和出席的特首合照,也不敢給朋友知道,而同樣情況,基本上不可能在新加坡節出現。假如因為特區政府的內部認受問題,令香港對外宣傳的能力也打了折扣,實在教人惋惜。
沈旭暉 明報月刊 2015年8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