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5日星期六

韓軟實力橫掃 中國要拜師

香港的歌曲和電視節目於八九十年代達到頂峰,更輸出到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國家。然而,香港娛樂節目的水準和產量於九十年代之後急速下滑,現時的發展更加不時為人詬病。時移世易,亞洲娛樂界的龍頭位置已經由韓國頂上。韓國電視節目和電影不但於亞洲各國極受歡迎,還出口到中亞和東歐國家。本專欄請來專門研究韓國文化的鍾樂偉,比較香港跟韓國娛樂界的差異。

鍾樂偉自高中時觀看韓國電影《八月照相館》後就跟韓國結下不解緣,其後又藉着《傷心街角戀人》而產生對研究韓國文化的興趣。為了可以進一步了解韓國,鐘樂偉主動學習韓文,當時仍然是韓風未吹起的 2001 年。入了大學之後,鍾樂偉主修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自此正式開始其研究韓國的學術生涯。現時鍾樂偉於中文大學全球研究課程擔任助理講師,主要教授韓國文化和政治。

Simon:你在新書中介紹韓國的「土土歌」節目,是電視台重新邀請一班過氣歌手出來表演。而香港的粵語流行曲於八十年代曾經風靡一時,到底香港能否複製「土土歌」的模式?

Steve:其實香港一直都有類似的節目,例如「靚聲王」系列,分別只是香港的節目無論在包裝、製作和規模等都未達到韓國的水平。香港的只是每個星期重複地邀請不同的七、八十年代歌手上節目,演唱他們的首本名歌。整個節目的感覺十分單調和「老餅」,根本就無法吸引年輕人收看。相反,韓國的節目製作人卻願意不斷把新元素加入綜藝節目。「土土歌」定期有不同主題,邀請相應歌手。此外,其製作過程比香港的認真得多,舞台設計、服飾打扮等都是仿效八十年代,而香港的只不過是單純地邀請歌手獻唱。相比之下,韓國觀眾自然會對每星期的節目都充滿期待。

Simon:背後有什麼原因推動韓國電視台不斷於節目中尋求突破?

Steve:最大的原因當然是韓國的電視業生態跟香港不同,當地有很多電視台,當中包括收費和免費的,競爭十分激烈。相反,香港只有一個主流電視台,自然缺乏不斷創新的動機。另外,韓國的節目製作人不但着眼於本土市場,還很希望把節目賣到海外,因此製作時精益求精,以達到出口海外的水平,正如《爸爸!我們去哪裏》、《Running Man》等都出口到中國大陸和香港,而且不少韓劇在海外也大受歡迎。香港的製作人的視野卻大都只局限在本地市場,加上「一台獨大」的背景,令他們不願創新。以上種種因素都令香港的節目無法如韓國般大規模地出口到海外。更甚的是,大部分香港製片人眼中的出口市場只是中國大陸,甚至刻意迎合國內市場,而令作品失去香港特色。如此一來,香港作品就更難出口到外國。

Simon:韓國製作人有沒有刻意地改變作品風格,以迎合海外市場?還是他們都希望強調韓國本身的特色?

Steve:韓國的作品可以分成兩大類,分別是以海外市場和本土市場為目標。在香港和內地十分受歡迎的《來自星星的你》就屬於前者,製作人有意以全智賢等大牌明星於海外吸金。有趣的是,《來自星星的你》在韓國本土的收視率並不是特別高。此外,「土土歌」的觀眾以本土市場為主,嘉賓都是當地藝人;而《Running Man》的製作人則希望把作品出口到海外,因此邀請了不少於海外具知名度的明星。韓國的市場比香港大得多,自然可以同時容納兩套不同的發展模式。

面對龐大的中國市場,韓國製片商亦難免有相關調整。內地的電視台可以出超過 100 萬元人民幣購買一集韓劇的版權,因此以海外市場為主的韓國節目已經適量地加入中國元素,例如中國人角色,又或是中國品牌的植入式廣告。然而,我認為韓國節目大都可保持其特色,未有過分遷就海外市場。原因是中國觀眾視韓國文化為一種潮流,只要該節目是由韓國拍攝,其收視於內地都有一定保障。

Simon:十多年前的香港電視劇也可以出口到中國內地,情況跟現時韓劇在國內橫行的局面相似嗎?

Steve:當時的香港電視劇跟現時的韓劇一樣,都被國內民眾視為潮流和現代的象徵。十多年前,當時中國的娛樂事業正處於起步階段,國內缺乏具有星味的明星。國內電視台和電影公司都紛紛邀請香港明星到國內拍攝電視劇和電影,順道帶紅國內演員。時至今日,中國大陸已經有自己的明星,當中不少更加到海外登台演出。單單是培訓明星已經不足,中國亦開始思考如何學習當紅的韓國模式。

眼見位於東北亞的韓國可以大規模地以電視節目向中亞和東歐等地輸出其文化,中國內地的政府和娛樂界漸漸了解到「文化立國」的重要性,他們明白無論拍攝多少《大國崛起》一類紀錄片的效果都不如一套成功的電視劇。因此,他們希望向韓國取經,以改變其他國家對中國的印象。中國的電視節目已經於近年開始模仿韓國的一套,演員也作韓式打扮。

中國政府對韓國以國家主導的軟實力出口模式十分受落,因為不但可以向外輸出其文化,同時可避免民間取得中國軟實力的話語權。中國政府因此不斷出錢購買韓國電視節目的版權,又聘請韓國製片人到中國教授拍攝技巧。

Simon:為何韓國的軟實力發展可以獨樹一幟?

Steve:早於九十年代初,韓國政府就希望以軟實力改變世人對韓國的看法。事關即使韓國於 1988 年舉辦奧運會,又是亞洲四小龍之一,但外國人對韓國的認知仍是十分皮毛,不少人只認識現今改稱為首爾的漢城,甚至分不清日本跟韓國。韓國人一直都希望於國際上得到應有的地位,卻苦無對策。直到《侏羅紀公園》在 1993 年於韓國上映,韓國人才意識到原來一套電影不但可以帶來票房收入,更加可以吸引世人目光,其效果比韓國出口千千萬萬輛汽車更強。自此之後,韓國政府就開始資助文化部門和電影復興基金會,又支持漫畫、動畫、藝術等方面的發展。時任韓國總統金大中於 1998 年更加提出「文化立國」,希望通過流行文化增加世人對韓國的認知。此外,當局十分有遠見,把文化和科技結合,一同向海外輸出,例如 LG、Samsung 等品牌都得到政府大力支持,並且主動在全國安裝寬頻。可以說,「韓流」的輸出本身就是韓國政府的國策所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