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前,本欄介紹過庫爾德族人反擊「伊斯蘭國」,攻下不少「 伊斯蘭國」佔地,有可能成為立國之本。庫爾德族建國, 除了要解決「土地問題」,還要解決精神層面的勇武問題。 針對後一個問題,他們不止停留在文宣搞「復興社」, 最近還要復興「拜火教」,作為民族團結的精神力量。 這是近代首個提出復興遠古宗教立國的嘗試,也是亨廷頓提出「 文明衝突論」後的一大變數,雖然成效未知,但已具劃時代意義。
嚴格而言,「拜火教」名字有歧義,正式應稱為「祆教」, 今天全球信徒只有約19萬,遠遠低於其他小眾遠古宗教( 例如耆那教今天還有500萬信徒)。但曾幾何時,它是波斯國教, 直到阿拉伯人征服波斯,才被伊斯蘭教取代。 而拜火教之於庫爾德人,也不同猶太教之於猶太人, 今天不少庫爾德人是穆斯林, 不過因為拜火教先知瑣羅亞斯德出生在今天的庫爾德地區, 拜火教聖經部份以古庫爾德語寫成, 才有了庫爾德人今天的想像空間。
假如沒有「伊斯蘭國」的宗教極端主義, 特別是強迫庫爾德人改信伊斯蘭教、還要是他們相信的派系, 恐怕受慣不同區域大國壓迫的庫爾德人, 也想不到要利用拜火教來重構身分認同。 正如伊朗庫爾德地區宗教部門負責人Mariwan Naqshnandi指:「 愈來愈多人對區內長期的宗教爭端感到煩擾,才轉而信奉拜火教」。 關於庫爾德人如何重新慶祝拜火教大型節日、復建拜火教廟宇, Alaa Latif在《Daily Beast》的文章有詳細介紹,不過似乎還未成大氣候, 起碼只是集中在伊朗的庫爾德人地區而已。
與此同時,另一遠古教派,也正在庫爾德人當中復興。 他們是庫爾德人另一宗教族群群體「雅茲迪人」(Yazidis) ,大概有人口70萬,大部分居於伊拉克西北部,信仰自成體系, 結合了基督教、伊斯蘭教和拜火教教義,信奉「孔雀天使」為主神, 因而又稱「孔雀教」。在「伊斯蘭國」眼中,「孔雀教」 自然是異端,早前曾大舉逼害雅茲迪人, 乃至一度出現種族滅絕危機。但雅茲迪人堅持信仰,相信終有一日, 能在世人面前確立自身身分。 目前的流亡庫爾德斯坦國旗就糅合了上述特色:中央金輪像聖火, 其21道光芒則源自雅茲迪人的宗教數字「21」。
那這些發展,又反映了什麼?
倫敦經濟學院出身的學者韋絲寶(Lilly Weissbrod)是研究宗教如何建構國民身份認同的權威, 她通過以色列為例,指出即使以色列是世俗國家, 但猶太教傳統仍然滲透在以色列國民身份認同中。 庫爾德人和猶太人一樣,千年來流離失所,沒有自己的國家, 但以色列國還是成立了,「庫爾德斯坦」卻遙遙無期, 不少庫爾德人都在想,也許缺乏宗教認同, 是地緣政治因素以外的關鍵。「拜火教」、「孔雀教」, 都在此刻這庫爾德人最有可能立國的階段被提出, 除了是用來建構身分認同,也有「落地」功能,因為作為「 宗教代表」,就能在「準國家代表」或「民族代表」 以外得多更多國際平台,這也是以色列立國前, 利用不同身份爭取國際支持的手段。可以說, 假如以往庫爾德立國運動還是三心兩意,這回他們就是動真格了。
小詞典:拜火教(Zoroastrianism)
「拜火教」正式名稱為「瑣羅亞斯德教」( Zoroastrianism),在中國稱「祆教」, 相傳在2500年前由先知瑣羅亞斯德創立, 後來成為古波斯帝國國教。教徒相信火乃神聖之物, 但並非用來崇拜,也不是用來火葬。波斯被穆斯林入侵後, 拜火教信徒四處逃亡,中東地區伊斯蘭化, 拜火教唯有在各地零散傳承。瑣羅亞斯德是希臘譯名, 其波斯原名為「Zarathustra」(中譯:查拉圖斯特拉) 。哲學家尼采在其鉅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即借瑣羅亞斯德代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