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星期二

P2P模式:「伊斯蘭國」三大洲連橫恐怖襲擊的啟示

日前亞洲科威特、非洲突尼西亞、歐洲法國在一小時內,幾乎同步發生恐怖襲擊,一般相信是「伊斯蘭國」或其支持者所為。當我們以宏觀框架閱讀這次襲擊,不由得不擔心。

9/11前,蓋達最具規模的襲擊、因而被認為具有「準國家形態」的,就是1998年同步針對肯尼亞、坦桑尼亞首都美國大使館的爆炸,共造成224人死亡、4500多人受傷,事後蓋達的東非支部承認責任。要進行零星恐怖襲擊不難,但要在不同國家同步襲擊,需要高度跨國組織能力,也需要滲入當地的本土網絡,所以這次襲擊後,蓋達正式成為美國主要敵人。

這次「伊斯蘭國」支持者的襲擊,橫跨三大洲、針對不同目標、而又同步出現,帶來的懸念只會更多。一般相信,「伊斯蘭國」支部不可能有能力完全策劃同步襲擊,頂多只是以「理念」「感召」各地支持者襲擊。由於早前「伊斯蘭國」號召在拉馬丹月打擊異教徒,各地襲擊有了時限,也就較容易在同時間出現;又或「伊斯蘭國」各地支持者只是從新聞得悉某地襲擊得手,將之當作暗號,才執行自己的行動,亦未可知。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伊斯蘭國」已研發了一種模式,無須像傳統組織那樣依賴總部、支部一類結構,也能直接動員不一定具備線性組織聯繫的「獨狼」,進行符合其宏觀需求的恐怖行為。

這種模式,在創業世界十分普遍。例如早前本欄曾訪問Go Go Van的香港創辦人如何邁向國際,他們就是通過所為「P2P」模式,取代了傳統運輸公司的中介角色,直接招募司機供用戶選擇,月前甚至引來貨車司機集體示威抗議,因為顛覆了傳統業界模式。「伊斯蘭國」正是顛覆了同一傳統,現在他們只要通過社交網站,直接「感召」各地支持者去尋找不同襲擊目標,就能省卻支部的建設,令人防不勝防。正式支部就是投放多少資源,也不可能對所有本土情況熟悉,但「P2P」恐怖襲擊卻彷彿一場電腦RPG遊戲,各地支持者都在比賽尋找相熟地方的安保漏洞,知道哪個沙灘容易入手、或哪個餐廳多外國人光顧、甚或憑個人網絡製造漏洞。要通過打擊組織的傳統「反恐」杜絕,已不可能。

「伊斯蘭國」並非完全放任自流,對襲擊也是有宏觀調控的。首先是選擇拉馬丹月「懲罰」異教徒,這不為主流穆斯林認同,客觀上卻吸納了激進穆斯林,並鎖定了特定時限,這是調控的一種。由於「伊斯蘭國」的管理層不少曾在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效力,他們也有自己的情結,例如對當年佔領科威特而被美軍趕走耿耿於懷,始終夢想捲土重來,這次科威特終於遇襲,也符合「伊斯蘭國」和復興黨殘餘份子結盟的基本利益。

1998年蓋達跨國襲擊後,拉登就在策劃更驚人的「大deal」,3年後出現了9/11。種種跡象顯示,「伊斯蘭國」也希望策劃更大規模的「基業」,在P2P時代,可能性比從前更多,至於具體形式是怎樣,實在不敢想像。

小詞典:P2P模式

P2P即「對等網絡」(Peer to Peer),指不用經過中心伺服器或中介機構、只依靠用家直接交換資訊的營運模式,令每個用家都成為服務提供者,優點是大幅度提高效率,減低建立中介結構的營運成本,缺點是不容易高度劃一和保證質素。不少Apps都以P2P模式運作,對傳統商業物流模式已徹底顛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