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7日星期六

訪問桂神:重振港足 須穩守突擊

「神奇、頂級、超卓!有今生……無來世!」大部分香港球迷立即知道這是出自資深足球評述員黃興桂。筆者早年曾撰文,分析「桂神」球評風格怎樣呈現一種全球化現象,將在兩個極端的英式冷靜精煉和拉丁激情澎湃的風格徹底融合,還將之「在地化」,加入不少地道廣東話演繹,例如以「蔗渣價錢、燒鵝味道」形容球會成績,為人津津樂道。

足球本身也從單純的運動轉化成一種全球化現象,而在香港則更加獨特。香港足球曾經盛行一時,水準不亞於亞洲列強,「睇本地波」也成為本地人重要消遣之一;但進入1990年代,不得不承認水準開始下滑,加上如特首所言「體育界沒有經濟貢獻」,不時在缺乏支持下蹣跚發展,且隨着衞星轉播、直播普及,香港以「衞星球迷」為主,追看水準一流的歐洲聯賽而忽略本地足球。

歐洲球會大多歷史悠久,且以城鎮、地方為基地,在全球化資本湧入球壇之際,仍然維持一定的地方向心力,足球強國出戰世界盃,國族認同自然更強,斷不會有巴西人支持阿根廷的道理;相反,港隊實力仍未足以在世界盃亮相,香港球迷因情意結支持英格蘭、因「好睇」支持巴西、因「靚仔球星」支持意大利、因鋤強扶弱支持非洲「黑馬」……各有捧場客,其實也充分體現了香港的「國際性」。

近年香港隊在東亞運、最近的世界盃外圍賽頭兩輪有好表現,加上大環境中本土意識漸濃,不少「衞星球迷」被吸引重返地面,關注本土賽事,但桂神認為這種情緒未必能持久。技不如人之下,早年教波出身的桂神認為要重塑香港足球軟實力,還得從穩打穩紮、防守反擊做起。

訪問者:沈旭暉(S)

受訪者:黃興桂(P)香港資深足球評述員,早年執教東方、南華等勁旅,近年專注協助香港足球青訓項目

S: 1960到80年代是香港足球的光輝歲月,不少香港人都喜歡看本地足球賽事,且港隊在外亦不時有好表現。然而,現今的香港足球發展似乎比不上當時。你如何比較兩個時代?

P: 作為足球評論員,我必須承認兩個時代的足球普及程度有很大分別。香港足球其實自1950年代已經開始發展,之後直線上升,到了1980年代中開始下滑。早年大部分香港人的生活比較簡單,就是上班下班,經濟條件亦負擔不起什麼娛樂,足球就自然成為普羅大眾的最主要消遣之一。現今大家的生活條件改善了,而且有更多不同的消遣活動,例如看電影等等,即使睇足球,球迷的選擇也多了,可以看英超、西甲、德甲等比賽的直播,四年一度的世界盃更加令全城瘋狂。有了選擇就自然有比較,球迷往往會將香港足球跟外國足球比較,而香港足球跟歐洲水平的確有一段距離,球迷難免會被歐洲足球所吸引。

香港足球衰落的另一個原因是有財力的球會漸漸退出,例如精工、寶路華兩支較大規模的球隊都在1980年代中解散。精工曾經在1979年到1985年創下聯賽七連霸,期間曾奪得不同大小盃賽;寶路華雖然未曾拿過甲組聯賽錦標,但也曾經是總督盃和足總盃的得主。兩隊班霸解散之後,聯賽的競爭性和可觀程度大減,令球迷失去向心力。

忽然愛港波 熱情難持久

S: 香港足球比賽的入座率一向都不高,通常只有亞協盃或國際賽事等對外賽事才有大批球迷入場。香港足球界又可以如何重新吸引球迷?

P: 要吸引香港球迷相當難,因為大部分球迷已經被歐聯等高水平賽事寵壞。香港球員可能技不如歐洲球星,拚技術鬥花巧有距離,就要通過整體表現、紀律來取勝,例如戰術上,可以用防守反擊為主。那麼提高香港足球水平的關鍵,就要由小學、中學再到球會青年軍等等做起,從青訓階段培養球員的紀律性、執行戰術的能力。

不少外國球會扎根於城鎮,有上百年歷史,例如英格蘭利物浦、意大利羅馬等等。每到了比賽日,整個城市的人就扶老攜幼到球會的主場觀看賽事,當中不少更加是爺孫三代支持同一球隊。坦白說,香港很難會出現類似景象,畢竟大部分香港球迷只是「好天氣球迷」,往往只在球隊成績好時支持,例如在2009年東亞運動會奪標的香港隊、同年打入亞協盃四強的南華。近日港隊在世界盃外圍賽連勝不丹和馬爾代夫之後,就有不少香港人突然愛上足球,但我不看好他們的熱情能夠持久。小組對手有強有弱,現在我們只是在主場打敗兩支「魚腩隊」,仍要作客面對更強的對手。一個地方的足球發展最重要的是當地人是否真真正正愛足球,而不是一時三刻的追捧。

S: 香港在2009年的東亞運動會足球比賽中奪標,事後政府投放大量資源發展足球項目,當中最出名的就是「鳳凰計劃」,但其效果又只是一般。到底香港足球能否東山再起?

P: 香港政府當時的確很有心要發展足球項目。大家都覺得香港管理人員差一點經驗,希望聘請外國足球技術人員,例如教練、項目總監等等。改革足球是需要時間的,但香港人欠缺耐性,當大家看不到「鳳凰計劃」的成效時,就歸咎於這一班外國教練和技術人員,最後「鳳凰計劃」的不少經費都花到支付解約金,青訓根本難以受惠。

「鳳凰計劃」之後,香港足球剛剛在過去的球季經歷另一次的大改革,把原本的甲組足球聯賽職業化,變成香港超級足球聯賽。雖然港超聯以全面職業化為目標,但由於班費不足,除了幾支前列球隊之外,大部分球隊目前只能是半職業化。如果香港足球未能真正解決這個情況,就很難有突飛猛進的成績。

我們必須承認香港足球很難去跟歐洲、南美又或者日本、韓國的足球分庭抗禮。然而,這一點並不代表我們不去發展香港足球。香港足球界很喜歡去抱怨沒有場地和資源,但其實訓練球員並不一定要什麼大球場。只要教練肯動一動腦筋,就自然會想到新方法訓練球員,例如跑山、海灘游泳等等,都是免費的訓練體能方式。

提升技術 夥拍外國球會

S: 除了球員之外,其他足球界別的人士又可以如何改善香港足球水準?

P: 要學習的不單單是球員,教練和技術人員都必須進修。現時大部分的香港教練都只是經亞洲足協考得教練牌照,跟過去1970、80年代時的來港外國知名教練有一段距離。國際足協亦不時有派人到足球水平較低的地方給予技術支援,香港足總可以多邀請外國的足球人員來港搞講座和訓練班。

此外,球會也可直接引入外國的足球哲學。傑志和南華都分別跟西班牙巴塞隆拿和英格蘭熱刺有合作關係,我認為其他球會都可以效法,引入外國的足球哲學。另外,南華早年曾簽下基士文、畢特兩位曾經是歐洲頂級的一流球星,雖然他們只是短暫効力,但我相信香港球員已經在他們身上學習如何成為一名稱職的足球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