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談及林子祥的經典大學迎新營歌《成吉思汗》,不得不談談同樣是林子祥改編自前西德「成吉思汗樂隊」的《世運在莫斯科》,也屬於o-camp系列之一。這是35年前的老歌,時為1980年,當時冷戰不但未終結,還處於兩大陣營硬碰硬的高峰,1980年莫斯科奧運正是這氣氛的產品。出奇的是,當年的歌詞卻完全沒有反映那複雜的大時代,反而是「親蘇」作品。
須知那次是史上最尷尬的奧運,因為蘇聯在1979年入侵阿富汗,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集體杯葛,而蘇聯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到主辦權,本以為可大大宣傳,怎料被如此掃興,弄得聲勢連閉門自己搞的「友好運動會」也不如。這首香港流行曲還說甚麼「Moscow新姿態新景況/新姿采新氣象/充滿紅場」,聽來格外諷刺。後續那段更過份:「它竟解去了似鐵冰霜/它竟充滿了鳥語花香/它竟激發了友愛之光/如換上自由的新裝」,而事實卻是1980年,已被史家稱為冷戰從「低盪」(Detente)從新走向衝突、蘇聯從新走向封閉的「後布涅日烈夫時代」,遠不是後來我們熟悉的戈爾巴喬夫那回事。
當時香港尚未決定回歸,而中蘇處於交惡當中,自然沒參賽;英國亦跟隨美國杯葛,香港也在杯葛之列。本以為那時候香港講述莫斯科奧運的歌,無論親中也好、親英也好,多多少少會批評一下,結果卻是獵奇地把「莫斯科」處理掉,將之純粹當作景點。所以說,有國際時代背景、外國地理名詞的歌詞,不等同能拉闊國際視野;表面上只講述本土議題的歌詞,也不代表沒有國際視野,這就是硬知識和整全視野的差別。
順道一提,當時「奧運」和「世運」大概是相通的,但自從1981年出現「世界運動會」(The World Games),集中包含奧運沒有的競賽項目,「世運」就不再指奧運,「世運在莫斯科」這提法也不會出現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