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5日星期四

中梵關係走進「越南模式」?

近日教宗方濟各發表關於氣候變化的評論,引起保守派非議,反映他似乎確是希望帶來「change」的領袖,連帶令人憧憬中梵關係會否也有突破。

自從1949年中共建國,1951年梵蒂岡與台灣建交,中國與梵蒂岡始終處於敵對狀態。北京一方面憂慮梵蒂岡是西方意識形態大本營,涉及種種「和平演變」的陰謀算計;另一方面不滿梵蒂岡堅持直接任命各地主教,認為這會破壞國家權威,只容許1958年脫離梵蒂岡體系的「天主教愛國會」在眼皮底下運作。

然而,方濟各上任後,中梵關係似乎有改善跡象。他去年3月接受一間意大利傳媒訪問時,表示「我們正接近中國」,又指出他本人跟習近平有書信來往。這種「筆友」關係,跟習近平近年積極與各國領導人發展「私人友誼」十分吻合,反映中國開始以務實外交態度處理梵蒂岡問題。這時候,「越南模式」的參考價值就來得大了。

所謂「越南模式」,便是越南跟梵蒂岡之間的不成文協議,巧妙地處理越南教區主教人選。理論上,與中國同屬共產主義國家的越南也強調國家主權,但會先行挑選數名主教候選人「入閘」,然後把名單交予梵蒂岡,由梵蒂岡定奪最後人選,最後又再交予越方確認,再由梵蒂岡正式任命。這樣一來,越共政府可確保候選人「愛國愛黨」,篩選出當局能信任的候選人成為主教;二來,梵蒂岡亦可「選擇」較合適人選,以免對教區全盤失控。

到底「越南模式」又能否為北京「袋住先」?首先,越南雖然也是共產國家,但曾被法國殖民,本身有較強天主教傳統。越南9000萬人口中,有7%為天主教徒,高於亞洲平均的3.2%。相比下,13億人口的中國僅1500萬天主教徒,佔全國人口不足1.2%。

在此人口比例下,越梵關係不僅是外交問題,更是內政問題。雖然越共在越戰時曾大量殺害天主教徒及神職人員,但近年對天主教已轉向開放。2008年,越南政府把在羅榮聖母殿附近的52英畝土地歸還予當地教會。前年,越共總書記阮富仲更歷史性訪問梵蒂岡,跟前教宗本篤十六世進行一小時閉門會議。

表面上,梵蒂岡在中國遇上的難題要多得多。地下教會依然要地下活動,且隨着言論空間進一步收窄,禁忌只怕愈來愈多。對梵蒂岡而言,中國人權狀況一向為國際社會詬病,若繞過相關議題對華示好,亦不易自圓其說。

但在過去數月,外交界多次放風,稱中梵雙方的「越南模式」默契接近水到渠成階段,假如屬實,公布時肯定是習近平新政又一焦點。不過,此事什麼時候才發生?還是要等待民進黨在台灣上台才送去的「大禮」?這就難說了……

小詞典:越南天主教

越南是最早有西方天主教神職人員紮根的亞洲地區,早於1533年已有葡萄牙傳教士到越南,為民眾提供福利,因此早期的越南天主教徒主要是基層人士。1620年至1649年到越南的法國神職人員羅砥山把越南語言拉丁化,創造了沿用至今的「越南國語字」,更見天主教和越南的緊密關係。十九世紀中期,法國成為越南宗主國,天主教迅速發展,但也令天主教徒和佛教徒之間爆發衝突。例如身為天主教徒的南越首任總統吳廷琰被指偏袒天主教徒,激發佛教徒群起反抗,就是南越政變、局勢失控的主因之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