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星期一

中國在非洲創制 與西方全球爭雄

「究竟習近平時代的中國外交有何終極目的?」這是近年國際關係學界最熱門題目。學者Chris Alden與Daniel Large近日在The China Quarterly刊登題為《成為規範制定者》(On Becoming a Norms Maker: Chinese Foreign Policy, Norms Evolution and the Challenges of Security in Africa)的文章,認為中國在非洲已開始仿效從前的西方霸權,正建立一套全新系統、慣例及機制來處理非洲事務,而不再是單純的要能源、做生意,觀點值得其他範疇的中國外交研究者參考。

Chris Alden在倫敦經濟政治學院任教,專研非洲政治及後衝突和平建構過程,本來與中國沾不上邊。但隨着近年中國大舉進入非洲,成為非洲事務重要推手之一,他也特別學習中文做調研。Daniel Large則為中歐大學教授,於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取得博士學位,在多個研究非洲的中心工作,並於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擔任顧問。

這兩位學者指出,中國在非洲的「後衝突國家」關係中,正擔當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一改過去「不干預別國內政」原則,積極建立一套有利中方的國際慣例。換句話說,他們認為中國正通過「自由和平構建」過程,漸漸成為非洲的規則制定者,這並不單局限在非洲,因中國也可通過非洲為試點,漸漸向其他地方移植此嘗試,進而讓「中式機制」覆蓋全球。

中國有相關改變,除了因為「大國崛起」自信上升,自覺有義務承擔更多「國際責任」(是為「大國責任論」),亦與舊政策遇到的困境有關。過去,中國憑其不干預原則,頗受非洲國家權貴歡迎,中國商人的生意也隨之深入非洲,但一直不大得到非洲公民社會及工會青睞。由於部分「後衝突國家」政局不穩,中國企業有時亦捲入紛爭,政爭後或一無所有,假如一味強調不干預,也會備受內部壓力。為免有關衝突影響中國在非洲利益,中國正仿效西方「自由和平建構」原則,來建立另一套行為準則,嘗試把「處理」(也就是干涉)非洲事務的準則常規化。

「不干預」原則 難合時宜

問題是,此策略不但與中方多年強調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大相逕庭,也難免被拿來與西方的一套比較。西方國家一直相信,非洲國家發生衝突的原因,乃源自社會不穩定性,而相關不穩定可通過引入自由市場及民主制度來解決。1992年,聯合國首次把「後衝突國家」的維和任務定性為「不只是制止衝突」,而是其他結構性原因;2005年,聯合國成立和平支援辦公室,負責建立長久和平的機制。相關舉措涉及模式之爭,一般不為中方接受。

中國則一直相信每一個國家在處理內部衝突時,都有不同的步伐,而因為「國情不同」,制止衝突也不一定是各國最即時的需要。因此,中國在協助國際社會執行維和任務時,沒有像西方一樣把自由市場和多黨民主植入「後衝突國家」。在2006年的第三次中非合作論壇暨北京峰會,中國首次提出系統性戰後重建,但當時的概念仍不太清晰,直到運作了十年,脈絡才開始鮮明起來。根據Alden和Large的分析,中國模式在非洲的創制,也就是所謂「和平建構」,有以下四個特點:
- 中國相信衝突、矛盾應該儘量由當地人解決,在思考解決方法時,需要尊重當地人的意願;
- 中國認為和平是建基於穩定和經濟發展,而不是西方所推崇的民主,因此中國的一套「發展和平」,可以視為西方「自由和平」的對立;
- 中國主張依賴區域組織,作為第三者介入爭議;
- 中國視主權國家為建構和平的重要角色,因此,中國往往先找當地政府進行雙邊會談,而不像西方那樣習慣多找民間團體。

這四點一方面是為了理順中國國情,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在非洲人面前,顯示和西方的差異。而不少「後衝突國家」的精英階層,確實認為較尊重當地國情的「中國式干預」,更有利其長遠發展,因此連帶整個「中國模式」也希望移植過來。在這兩位學者眼中,不但非洲國家日後可能更喜歡中那一套,中國的行為,也是盡國際責任的嘗試,對全球治理有相當貢獻。在可見將來,西方和中國在第三世界的競爭,恐怕會趨於白熱化,所謂西方「自由和平」、「民主和平」和中國所謂「發展和平」的概念,也將正面比拼。

不過將這兩套概念無限對立,其實是不設實際的。事實上,無論是西方的「自由和平」或中國的「發展和平」,都無法百分百避免和解決國家衝突,而如果一個地方長期不穩,亦沒可能完全採用西方的自由市場或中國的經濟模式。因此,非洲國家大概會同時引入兩套模式,既是分散投資,也是左右逢源,最終那一套更有影響力,很可能還是憑純物質原因,也就是國力斷定。

假如中國繼續目前規模,大舉援助第三世界各國的基礎建設,以此帶動中國的全球經濟網絡,西方則繼續集中在影響市場價格一類行為,相信倒向中國影響力的國家,會越來越多,而類似亞投行那種創立新制度的中國嘗試,相信在非洲也會早晚出現。事實上,「中非合作論壇」成立以來,類似區域嘗試已頗為可觀;就是對諸如非洲葡語國家,中國也有依靠「澳門論壇」來度身定造籠絡的機制。不少西方國家認為中國那一套難以制度化,只期望等待中國經濟發展放緩而自我喪失競爭力,但這未免一廂情願。只要中國能在非洲創制,自然也能在全球創制,比賽還是剛剛開始而已。

小詞典:中非合作論壇 (FOCAC)

中國創立的和非洲國家定期舉行峰會的國際組織,官方目的是「進一步加強友好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實際是負責對非洲投資、援助、基建的總平台,一般被視為和西方競爭在非影響力的重要舉措。第一屆部長級會議總2000年舉行,此後每三年舉行一次,地點由中國(一般是北京)、非洲雙方交替,2006年那次同時舉行元首級北京峰會,有多達42名非洲國家元首親自出席,被視為中國在非洲和西方影響力並駕齊驅的指標。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