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8日星期一

美國現實主義大師的「棄台論」

去年3月,國際關係一代宗師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在美國《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雜誌撰文,題為《對台灣說再見》(Say Goodbye to Taiwan),被外界總結為「美國棄台論」,簡括而言,就是美國為了自身國家安全和利益,重新思考保護台灣的外交戰略和代價,必要時放棄保護台灣。儘管米爾斯海默日前專門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澄清,自己「並不主張」美國棄台,但其理論基礎卻實在會有如此結論,因此論證才擾攘經年。

文章一出,立即引起兩岸學者熱議。大陸學者當然十分歡迎米氏言論,更以美國權威學者主張美國應懼怕崛起中的「天朝」,而沾沾自喜。《文匯報》亦對文章作出回應,指「台灣的安全自然不輪到美國保護」,又批評「美國只把台灣當作是亞太區部署的一環」,暗示美國棄台是大勢所趨。台灣學者則普遍對米氏言論感到失望,認為如果美國真的放棄台灣,最終也會損害美國在亞洲的利益,只會得不償失。

一篇文章可以引起如此大迴響,原因是米氏乃國際關係的大師級人馬,著名的「進攻性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理論的始創人。他的個人經歷鷹派色彩強烈,曾入讀西點軍校,並於美國空軍服役五年,後到康乃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其後在布魯金斯學會、哈佛大學等研究,1980年代開始在芝加哥大學任教,成為校內明星。米氏的服役經歷,深深影響他對國家安全和國際關係的看法,成為「進攻性現實主義」的理論基礎。跟原始現實主義一樣,進攻性現實主義也強調國家是國際政治舞台上最主要的單位,亦認為國家會希望把自身利益和安全最大化,但不同的是,主張在不可測性強烈的國際舞台,國家會傾向以衝突爭取利益。

2001年,米氏出版經典著作《大國政治的悲劇》,正式闡述「進攻性現實主義」的概念。書中指出國際政治格局有三大重點:一、國際政治由國家主導,國家之上其實沒有所謂的「超國家組織」(Supranational Organisation);二、所有國家都有攻擊對方的能力;三、沒任何國家可以準確估計其他國家的行為。因此,國家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以保障生存空間;大國的目的不單是要富國強兵,更要成為有能力制定遊戲規則的霸權。不過,米氏同時認為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真正成為全球霸權,充其量只可以在各自地區稱霸,成為一方霸主,即使強如戰後美國,也從來不是全球霸權。結果不同地區的大國會在交接點不斷衝突,舊有大國和新興大國因為對既有秩序的不同理解,也必然不斷衝突,無論主觀上多麼珍惜和平,這就是「大國政治的悲劇」。

在《對台灣說再見》,米氏就是按此邏輯,分析今天美國在兩岸的角色。米氏指,中國大陸近年持續崛起,台灣作為中國對外的窗口和重要貿易夥伴,其實也有重要角色,結果卻是大大加強了對美的依賴。今天中國綜合國力足以吞下台灣,自然希望把美國趕出亞洲,以宣示其「亞洲霸主」地位,情況跟19世紀初美國發表《門羅宣言》,把歐洲國家趕出美洲一樣,對此已成為大陸經濟附庸體的台灣,其實也沒有多少反制能力。而通過回收台灣,以證明自己有能力捍衛「領土完整」,將會是中國成為亞洲霸主的重要一步。北京亦希望吸收台灣的經濟和軍事資源,甚至利用台灣作跳板,正式把影響力伸延至西太平洋,以制衡美國。

與此同時,美國根據「進攻性現實主義」,自然不希望中國成為亞太地區霸權,進一步挑戰自己的全球利益。根據其說法,歷史上,曾有四個國家挑戰美國霸權,但都被美國撃倒,包括一戰前的德意志帝國、二戰時的日本和納粹德國,以及冷戰的蘇聯;而中國週邊的俄羅斯、印度、日本、乃至新加坡等,都不樂見中國單方面坐大,而會跟華府合作。米氏明白台灣是美國制衡中國的重要一環,一旦中美開戰,台灣可成為美國的軍事橋頭堡;相反台灣萬一失守,美國的軍事實力、保護盟友的能力都將受日本、南韓等國懷疑,動搖整個亞太聯盟。他也提到台灣有自己的身份認同,這在太陽花學運後更急速發展,而自知單靠自己無力抵抗中國,因而更支持美國介入台海事務。

以上立論並不新鮮,文章精髓在於以下部份:雖然米氏認同台灣對美國在亞太戰略的價值,但他認為美國「沒有盟約義務」軍事保衛台灣,也不應因台灣而招惹北京。他認為中國一直十分執著於能否將台灣重新納入國家版圖,又形容台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爆發點」,加上中國民族主義向來把美國描述成欺壓中國人民的「美帝」,如果美國高調、持續幫助台灣應對中國,將會在中國激起新一波反美浪潮,只會提前引發中美戰爭,波及美國的其他利益。所以美國對台政策將會「精神分裂」:既明白台灣的戰略價值,又明白不能為此和北京攤牌,隨著中國國力越來越強,就是美國「對台灣說再見」的時候。

米氏認為,一旦美國放棄台灣,台灣只能有三個選擇:一、建立自己的核武,以應付中國大陸的潛在威脅,然而,這可能激發亞洲新一輪軍備競賽,反而逼使北京加快攻佔台灣。二、面對勝算甚低的戰爭,儘量拖延,令戰事變得血腥且持久,最終中國佔領台灣後,台灣人民也會痛恨中共政權,成為下一個新疆、西藏;但米氏也同時反問,「到底台灣人民是否願意跟中共血戰」,以今天台灣人的「勇武」程度,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三、接受「香港模式」,即在「一國兩制」之下回歸中國;雖然這個方案仍難以被大部分台灣人所接納,但已是唯一和平解決的方案。中國推出「一帶一路」、亞投行等政策,大概就正如米氏所言,是改變國際秩序、成為亞太霸主的一系列部署,有了這些配套,收回台灣大概也為時不遠了。

米氏對蔡英文說,文章其實暗示美國「不應現在對台灣說再見」,被普遍演繹為呼籲美國放棄台灣是被「曲解」,其實這樣說,不過是「語言偽術」,因為根據他的理論,只要北京顯示了堅定收回台灣的決心和行為,美國確是不應以開戰回應的,換句話說,只要美國顯示保護台灣的意願嚇不倒北京,就只能坐視中國的種種統一舉措,頂多是戰術上拖延一時三刻而已。台灣朝野假如真的重視這篇文章,又相信米氏的立論,在上述選項以外,邏輯上,還有另一個可能性:在現有戰略層面以外,製造美國不得不軍事保護台灣的新誘因。假如說能想通如何落實這一點,當選台灣下任總統就毫無懸念了。

小詞典:防守性現實主義(Defensive Realism)

除了米爾斯海默的「進攻性現實主義」,現實主義也發展出「防守性現實主義」一支。同為現實主義的流派,兩者都有其同假設,如以國家為主要研究單位、國際政治舞台處於無政府狀態、國家會追求利益和國家安全最大化等。然而,兩者在尋求國家安全的手法則有所不同,攻方認為國家必須積極對外擴張且打撃對手,防方則主張盲目向外發展只會為國家帶來更大不穩,因此主張只有不可測性甚低的大前提下,國家才可主動出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