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0日星期六

問馬其頓博士:來自烽煙國度的香港副校長

對於一般香港人而言,巴爾幹半島是一個陌生的地區,對當地的認識主要來自中學歷史課本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討論,或是當地的足球球星。剛過去的一周,巴爾幹半島上發生了兩件國際大事,分別是科索沃足球代表隊參加了獨立以來首場國際正規比賽,並取得勝利,以及德蘭修女獲天主教教廷冊封為聖人。前者代表着科索沃進一步得到國際社會認同,而後者則引起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爭論,爭當德蘭修女的祖國。德蘭修女生於馬其頓首都斯科普里(Skopje),其父母親為阿爾巴尼亞血統。其實,這兩國原本同屬前南斯拉夫成員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南斯拉夫爆發內戰,6個成員國紛紛獨立,並引起巴爾幹半島的動盪。耀中社區書院副校長Sultana Tupurkovska-poposka教授生於南斯拉夫時代的馬其頓,並在當地接受教育。及後,她到加拿大進行博士後研究,從事機械和航天工程的科研工作,其後到香港延續教學和研究工作,相信她能讓我們對前南斯拉夫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受訪者:Sultana Tupurkovska-poposka(Tupurkovska-poposka, T)
訪問者:沈旭暉(Simon, S)
整理:李志鵬

S: 你為何選擇到香港教學和研究工作?
T: 我在前南斯拉夫時代的馬其頓出生和接受教育,1989年到加拿大進行博士後研究,參與有關機械和航天工程的研究工作。其後,南斯拉夫爆發內戰,馬其頓的局勢也變得緊張,因此,我和家人移居加拿大生活。1995年,香港職業訓練局(VTC)在加拿大多倫多招聘機械工程系首席講師,加上我想見證香港回歸過程,於是應徵。到香港後,發現香港的高等教育發達,水平超出我的預期。大專院校躋身亞洲甚至世界前列,而且科研設施先進。當時,我在VTC青衣分校任職,其實驗室、教學設備和電腦等都媲美加拿大,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時簽訂的合約只有20個月,但留港至今超過20年。

S: 香港大專院校教學工作對你有何吸引力?
T: 在VTC任職,當中課程帶給我很大使命感,因為校方着重學生需要。不少VTC的學生在公開試遇到挫折,自信心較低,因此,我們整個團隊為他們建立自信,讓他們能裝備專業知識和實習經驗,同時也提供就業和升學資訊。因此,職業訓練局就發揮了其社會功能,為學生提供另一條出路,也為社會培養人才。現時我服務的耀中社區書院雖然規模較小,但也積極發展,並以學生為本。

S: 你印象中和親身接觸的香港有何不同?
T: 來港前,我對香港的認識很少,印象中是一個充滿東方情調的地方,對香港的主要印象來自電影《蘇絲黃的世界》和港產製品。香港的確是一個中西薈萃的地方,而且擁有著名的高等學府,不少教職員都有海外進修和研究的經驗,也有不少來自世界首屈一指的學府。香港人很友善,樂於助人。對我而言,香港最吸引人之處就是郊野公園,我常和家人結伴遠足,這是其他國際城市難以比擬。

S: 前南斯拉夫與外地的學術交流情況怎樣?
T: 當時的交流相當頻繁,主要和西方國家交流。中學階段,學生已經有不少到外國交流的機會。另外,中學也會提供第二語言教學,較受歡迎的語言是法語和德語。大專階段也有不少交流計劃,當中包括法國、德國、加拿大和美國。我就是參與了博士後研究計劃到加拿大進修,及後內戰爆發,我們便舉家移民加拿大。

S: 前南斯拉夫教育制度是怎樣的?
T: 前南斯拉夫採用歐陸教育制度,與英式制度不同。小朋友從三歲起接受三年幼兒教育和一年小學預備教育。然後,就會接受八年制的義務基礎教育,之後,就入讀中等學校,當中分為完全中學、技術學校、藝術學校和技工學校,為期3至4年。完全中學分為人文學科組和自然學科組,我當時修讀自然學科組。專上教育方面,當時每個共和國和各自治省都至少有一所大學,我就入讀馬其頓首都的聖基里爾麥托迪大學(University of Cyril and Methodius),主修機械工程。

鐵托治下生活接近西方

S: 南斯拉夫曾盛極一時,擁有國際影響力,當中最重要原因是什麼?
T: 一個最重要原因是時任南斯拉夫總統鐵托(Josip Broz Tito),他執政接近40年,雖然有人認為他是威權統治,甚至獨裁,但他的確有效地平衡了南斯拉夫5個民族間的利益,增加了國家凝聚力,因而受到南斯拉夫人的尊重。在國際層面,他積極倡議和組織不結盟運動(Non-Aligned Movement),這運動吸引了很多不願意牽涉入冷戰的國家參與,當中涵蓋了三分二聯合國成員國。這開拓了南斯拉夫,以及不結盟運動成員國的國際生存空間。他1980年去世,世界各國政要都幾乎出席了喪禮,場面盛大,反映他在世界的影響力。

S: 南斯拉夫分裂及內戰,什麼原因造成?
T: 南斯拉夫本是二十世紀初創立的一個王國,1929年亞歷山大親王出任國王,並定名為南斯拉夫王國。南斯拉夫由6個共和國組成,當中便有5個民族,4種語言和3個宗教。當中的3個宗教分別是天主教、東正教和伊斯蘭教。巴爾幹半島位處中西歐之間,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部分人在鄂圖曼帝國的統治下改信伊斯蘭教,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人受到天主教的影響,而塞爾維亞、馬其頓和黑山則受到東正教影響。這令宗教問題非常複雜,在不同政權統治下命運各異,也曾出現民族主義者建立組織清洗其他宗教的信徒,播下了民族間的恩怨。這便將問題推到深淵,也成為南斯拉夫內戰最重要原因之一。

S: 近年,俄羅斯出現懷念蘇聯時代生活的聲音,當年社會主義下的南斯拉夫情況怎樣?
T: 在上世紀初,南斯拉夫貧窮和財富分配不均問題嚴重,所以令到共產主義在南斯拉夫受到歡迎。1945年,鐵托牽頭建立完整的共產黨一黨專政政權,稱為「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以此建立的社會制度為工人提供各種的服務,例如由幼稚園至大學免費教育,全面的醫療服務及房屋保障。畢業生也被分配到不同的工作崗位。相比現時美國1%的人口壟斷大部分的財富,當時南斯拉夫明顯比較均富。另外,鐵托與當時蘇聯保持距離,令國家保持獨立和自主。他重工業發展,允許西方文化進入南斯拉夫,也吸引其他國家的旅客到訪,因此,南斯拉夫的經濟和教育發展比其他東歐國家發達,當時南斯拉夫生活水平和自由程度遠比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高,接近西方水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