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機會與尼泊爾外長見面,雖然他的演說也是官樣文章,但在這位支持王室復辟的政客口中,說出種種平衡外交的務實說話,還是令人印象難忘。究竟處於中國與印度夾縫當中的尼泊爾, 能否掌握左右逢源的藝術?
歷史上,尼泊爾與印度在種族、宗教、社會文化等方面,都淵源甚深,經貿發展也高度依賴與印度通商。與此同時,由於尼泊爾與西藏相鄰,中國也把尼泊爾視為事關國家安全的維穩對象,希望尼泊爾與中國的西藏政策保持和諧。今年上半年,尼泊爾時任總理奧利(Khadga Prasad Sharma Oli)先後出訪新德里和北京,同時強調與中印兩國的友好關係;但總體而言,卻是中國的勢力佔上風,這又和印度政府的作風有關。
中國乘虛而入
2014年,尼泊爾推出新聯邦憲法,把南部塔魯族(Tharu)的聚居地分割為不同行政單位,令塔魯族成為不同區域的少數族裔,受到塔魯族強烈反對。塔魯族分布於尼泊爾南部和印度北部,印度總理莫迪在印度北部的地位,就很需要塔魯族加持,因此印度指摘尼泊爾「罔顧民主」,要求撤回新憲法,尊重塔魯族權利。
為了施壓,印度甚至對尼泊爾展開長達數月的非正式貿易封鎖:邊防官員對尼泊爾商貿車輛故意反覆查驗,導致邊境嚴重阻塞,尼泊爾對外貿易受重創。由於尼泊爾90%的對外商貿取道印度,印度的舉手投足,足以令尼泊爾變天。
這些手段的結果,卻是中國乘虛而入。從前中國支持尼泊爾毛派游擊隊,而與尼泊爾傳統精英關係有所隔閡,現在卻與新政府如魚得水。中國外交部第一時間祝賀尼泊爾通過新憲法,作為北京「不干涉內政」國策的反映,並在對外援助、經貿合作等方面連番示好;而近年中國已取代印度,成了對尼泊爾援助最多的國家。今年尼泊爾總理訪華時,兩國簽訂了大量協議,中國對尼泊爾基建大舉投資,包括大手筆的中尼鐵路,由西藏直達加德滿都,並列明將向尼泊爾進一步開放邊境通商。至於尼泊爾總理訪問印度後,雙方卻未發表聯合聲明,更反映中印兩國地位的此消彼長。
不過,中國與尼泊爾之間隔著喜馬拉雅,畢竟長途跋涉,不可能取代印度的天然地位。隨著中國在尼泊爾的能見度越來越高,其他大國已一併走進來。例如美國和歐盟站在印度一邊,向尼泊爾提供援助的同時,也在新憲法問題上施壓;俄羅斯駐尼泊爾大使也表示,希望尼泊爾和印度通過協商,解決憲法爭議,並稱「印度與尼泊爾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假如尼泊爾真的倒向中國,即使不談可行性問題,除了開罪印度,也幾乎是和其他大國對著幹,這自然不符合國家利益。因此中國在尼泊爾的投資,很可能面對在其他國家的風險,也就是隨著當地政局改變,項目被推倒重來,對此,投資者應該有心理準備。
小詞典:尼波羅國 (Licchavi)
尼波羅國是尼泊爾史上首個有文字記錄的王朝,於公元400年-750年立國,也是尼泊爾史上首個印度教王國,標誌印度教在尼泊爾紮根的開端。目前尼泊爾信仰印度教的人口高達81%,比例甚至高於印度。
延伸閱讀:
- 梁羽生筆下的尼泊爾
- 當馬爾代夫捲入中印交鋒
- 中印矛盾挑戰「Chindia」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