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3日星期五

大溪地:旅遊天堂的衰落

我的蜜月,在大溪地(Tahiti)度過,自此對大溪地的新聞都特別注意。近來遇上一些到過大溪地的朋友,對那裏的感覺卻愈來愈一般,這背後的故事,其實蜜月時也有所察覺,雖然煞風景,卻不得不正視。

新婚夫婦認識大溪地是因為美景,但國際關係界的大溪地,卻有截然不同的重要性:核試。對大溪地人而言,法國於1966至1996年間,在法屬玻利尼西亞(French Polynesia)進行的核試最顯著的影響,其實並非核輻射,而是徹底改變他們的原生活模式。法國核試告終,本應是當地一大喜訊,那時候,大溪地人卻發現自己早已深陷「核試經濟」,正是禍兮福之所倚。

六十年代前,大溪地一帶屬於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居民散布整個群島,主要依靠種植和沿海捕魚為生。但隨着法軍進駐穆魯羅阿環礁,將其建設為核試驗場,巨大的軍事基建和民事需求,對玻利尼西亞的勞動市場,便產生巨大衝擊。

當時法軍以兩倍於法國本地工資的津貼水平招募勞工,島民喜從天降,迅速向幾個大島聚集,紛紛放棄了之前採集、捕魚為生的生活方式,成為建設、維護核試驗場所的工人,或從事服務行業,又或成為公務員,為法軍及隨行人員的日常生活提供支援。

1960至1970年間,大溪地首府帕皮提的人口因法軍進駐而倍增,新來的法軍和隨行人員留戀歐式生活,大量歐洲商品湧入大溪地,包括日用品、食物等也全面進口。大溪地原住民的農耕社會結構徹底崩潰,轉而由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結構取代。

法國為彌補核試的環境破壞,也對法屬玻利尼西亞投入巨額援助,令該區成為整個南太平洋最現代化的地方。法國核試期間,每年向法屬玻利尼西亞投入超過10億美元,這樣的巨額發展,令當地人民一時間衣食無休,身體力行證明自己活在天堂。

結果,隨着法國終止在南太平洋核試,當地經濟迅速陷入困境。2000年,法屬玻利尼西亞只有八分一人口從事農業,主要就業市場給旅遊業壟斷;到了2009年,該區80%就業人口都在服務業工作。

與之相比,包括農業、珍珠養殖、捕魚業在內的傳統產業,僅佔GDP的3%。但沒有了法軍和核試人員,服務業需求開始不足,單憑旅遊業,無法獨力支撐。何況當地物價極貴,基本上是我到過全球所有國家地方當中最高昂的一地,例如一客麥當勞漢堡包要港幣百多元。試問有多少人一生會到哪裡多於一次?少有「回頭客」,近年法屬波利尼西亞經濟越來越不景氣,2014年的失業率較2007年倍增,超過17,000人處於待業狀態,而當地總人口也不過28萬人。

對外貿易方面,法屬波里尼西亞仍舊處於赤字狀態,2013年進口額達17億美元,出口僅有2.3億美元。法國是主要貿易夥伴,同時日本、美國和中國,也是主要出口對象。然而當地缺乏自主工業,只能出口手工業製品和農產品、進口工業製成品。2015年,法國延長了對法屬波里尼西亞的援助,為期5年,金額2億美元。但這是治標不治本。假如法屬波里尼西亞遲遲不能找到新收入來源,擺脫對「核試經濟」和法國的依賴,一個渡假天堂的結局,可能相當悲壯。

小詞典:法屬玻里尼西亞(French Polynesia)

法國的海外領地,正式身份是「overseas collectivity」,非官方稱為「海外自治國」,從前有一堆土王國存在,逐漸被法國取締。大溪地是領地人口最多的島嶼,也是首府所在。當地使用大洋洲法郎,選出議員到法國國會,也能直接在法國選舉投票。

延伸閱讀:
- 馬爾代夫首都小島 世上最逼地方?
- 馬爾代夫騷亂港人有責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