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5日星期四

特朗普的「首席戰略官」:「另類右派」能走多遠?

特朗普團隊名單大致落實,最富爭議的並非任何一名內閣成員,而是任命競選經理班農(Steve Bannon)為「首席戰略官」,公布時的排名還在白宮幕僚長之上。在美國政壇,已很久沒有這樣非主流的人,獲委任進權力核心。

傳遞三大政治理念

班農出身於弗吉尼亞州一個普通工人民主黨家庭,七十年代曾在海軍服役,當時是總統卡特(Jimmy Carter)政府的中東政策進退失據之時,班農對軍旅生涯失去信心,逐漸對建制反感。退役後,班農投身華爾街,在高盛工作,雖然成為精英圈子的一員,但立場並未改變。離開高盛後,他與數名前同事開設了投行,專注媒體收購合併,在這些商業合作中,開始與媒體人士接觸,最終走入傳媒業。

班農的極右思想正式成形,是在「九一一」事件之後,他以製片人身份,接連推出一系列右翼文宣作品,如以列根總統生平為題材、宣揚保守主義的紀錄片In the Face of Evil。但班農對共和黨的布殊政府同樣不滿,認為喬治布殊(George W. Bush)的反恐政策「糟糕透頂」,只對新冒起的茶黨(Tea Party)運動「加持」。然後,他又陸續推出以茶黨精神領袖佩林(Sarah Palin)為題材的傳記片The Undefeated、抨擊「佔領華爾街」運動與左翼政治的Occupy Unmasked等。這些大作,單刀直入傳遞三大政治理念:

一、建制精英無能,不能回應人民訴求;

二、左翼是讓美國社會生態不斷惡化的元兇;

三、要拯救美國社會,惟有擁抱極右思潮。

這道簡單公式,此刻在世界各地都令人感覺似曾相識。

根據以上思路,班農在2012年接手右翼網媒Breitbart.com後,迅速將之變成美國極右媒體的旗艦。在班農的運營理念中,「白人至上」與「憤怒」,是兩大關鍵詞:班農希望Breitbart.com成為眾多被建制派、自由派媒體「壓迫」的美國白人發出「怒吼」的平台,並要這一力量轉化為現實政治。班農對中產白人聲稱:「美國已陷入危機,是時候奪回自己的國家」,並指揮編輯,將批判對象對準少數族裔、穆斯林、LGBT 等,以及無力驅逐他們、或與之「勾結」的建制精英。這一鬆散又激進的政治立場,逐漸被稱作「另類右派」(alt-right)。

特朗普異軍突起時,班農迅速認定他是另類右派的有力代言人,Breitbart.com隨之對他連番追捧,在共和黨初選時大肆抹黑其他候選人,如聲稱「一旦盧比奧當選,美國將會被墨西哥移民填滿」等。在班農主打的網絡媒體戰中,共和黨精英是首要對手,直到特朗普成為共和黨候選人,炮火才轉向民主黨。總之在反建制、反精英、社會動員方面,班農與特朗普如出一轍,而班農的新媒體運營經驗,也很對特朗普脾胃。這樣的背景,堪稱傳統精英的跨黨派天敵。班農獲任命後,最高調祝賀的只有前3K 黨領袖David Duke,主流政客至今還是不敢相信,遑論回應。

在班農的世界觀,並無既定的原則、權威,顛覆的意義高過漸進改革,為達目的可以近乎不擇手段,卻切合了美國社會對傳統利益分配、精英政治模式的失望情緒。因此,建制精英極度反感班農,卻似乎不敢公開與之反目:一方面,班農個人並非可以扭轉乾坤,他只是順應了保守選民的憤怒,而「民意」,恰恰是政客最忌憚的存在;另一方面,班農手段狠狂,也令對手卻步。班農走進白宮決策圈之後,他與建制派的互相制衡,正是特朗普作為最高仲裁者的精心佈局。

小詞典:另類右派(alt-right)

近年美國政治光譜出現的新派別,反對傳統保守右翼政治,但自身並無系統性的意識形態,主要觀點是基於回應,例如主張反移民、反 LGBT 平權、反多元文化、反政治正確等。他們主要活躍於網絡論壇、社交媒體,大選中極力支持特朗普;主流媒體與政黨,多批評另類右派的實質,是白人種族主義和仇恨政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