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筆者在華盛頓參與國際關係研討會,與會專家談及一個 新名詞 ──「西香港」,原來是指杜拜。不少西方學者眼中,杜拜跟香港一樣,都是富東方風情的現代化都會,均繼承了英國制度,亦都以物流、運輸、金融及盛事為國際身份。雖然香港起步較早,但隨着近年沒落,一度引入前香港公務員及港資企業的杜拜,已逐漸取代香港原有地位。無論是否認同此觀點,杜拜近年發展確實值得借鏡。
港口城市的競爭力,源於其持續扮演區域乃至全球商業金融樞紐的角色,這意味軟硬件同樣重要。杜拜居於全球各大經濟區的中央,戰略位置不容低估,且已打造了一個品牌,即傑貝勒阿利自由區(Jebel Ali Free Zone),它已成為中東最大的自貿區,既接連亞洲及西方海上貿易,也是非洲對外國際貿易樞紐。
營商環境理想、設備完善及地理優越,令不少外來企業陸續進駐當地,至今已有逾7000間企業進軍杜拜,當中七成從事貿易,其餘多為製造及物流業。
以往香港主辦國際盛事乃司空見慣,但論規模,近年已落後於杜拜,起碼杜拜好些博覽都足以令酒店客似雲來。杜拜亦取得2020年世博會主辦權,預料會帶來2000多萬訪客,屆時「國際第一樞紐」地位可能被正式確立。
去年6月,《福布斯》曾介紹杜拜成為首屈一指航空樞紐的成功之道,認為杜拜充分利用先天優勢,因從杜拜連接世界三分二人口,都只需8小時或以內的航程。政府擁有的阿聯酋航空亦善用此優勢,其最大市場都在東亞與大洋洲,也就是正面跟香港競爭。顧問公司Aspire Aviation稱,過去數年從澳洲到歐洲的航班,有25%已由新加坡及香港轉往杜拜。前年,杜拜國際機場客運量逾6600萬人次,較2012年增加15.2%,創下機場歷史新高;以空運貨量計,杜拜也位列全球第五最繁忙機場。
發揮國際身份優勢
杜拜另一善用航空樞紐優勢的表現,是創製海空多式聯運系統,並以極短時間完成空海轉運,把貨物送往世界各地。為應付未來航空需要,杜拜政府巨額投資興建第二個機場,即毗鄰港口的阿勒馬克圖姆國際機場(Al Maktoum International Airport),進一步提高競爭力。
早在2009年,路透便提及杜拜,形容這個以新加坡與香港作發展藍本的地方,已開始青出於藍。當時駐倫敦的阿拉伯評論員Ayman Ali形容「杜拜模式」的運作,猶如一家公司,而非國家,無國家的包袱,卻有國家的資源。杜拜雖由酋長威權管治,但本地人口有限,福利極好,甚少有民主化訴求。其他阿拉伯國家聞風喪膽的「阿拉伯之春」,對杜拜幾乎毫無影響,在阿聯酋創立智庫Delma Institute的Mishaal Gargawi透露:「阿拉伯之春對我們非常有利,從卡達菲的將領,到獲得政府調薪並跑去杜拜商場買iPad的沙地阿拉伯人,所有人都跑來這裏。」
香港、新加坡與杜拜的共通點,是三者昔日曾是英帝國一部分,但以世界網絡滙聚的角度看三地前景,未來似乎只有新加坡與杜拜可比。「Let Raffles stand where he stands today」、不抗拒英殖的過去是新加坡國策,杜拜也積極令自身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都會,英國也計劃逆轉1968年「從蘇伊士以東撤出」的決定,重新使用 杜拜南端的阿明赫德(Al Minhad)空軍基地。
無歷史包袱且愈來愈國際化,上述兩個港口城市都能同時兼顧數個重要腹地,西方、中國、美國區域盟友、南亞、東南亞、阿拉伯世界乃至非洲,都能兼顧。至於作為「極東杜拜」的香港……(下刪萬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