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6日星期一

巴黎恐襲後,法國八件要做的事

巴黎發生嚴重恐怖襲擊,「伊斯蘭國」承擔責任,舉世震驚。襲擊既涉及國家安全、外交政策,也觸及移民問題、社會融合,都是相當複雜的結構性議題,不可能有短期解決辦法。也就是說,在可見將來,恐怕類似襲擊還是會在法國出現。那麼法國政府應怎樣回應?

1. 此刻法國民情,必然對源源不絕入境的敘利亞難民反感,法國國力也不可能單按人道原則接收難民。正如本欄早前談及,要一勞永逸處理難民問題,不可能靠傳統的「收容國」政策,當難民數目是如此驚人、內裏混入恐怖份子幾乎不能避免,只能嘗試在境外接收。例如由各國協議找出一塊地點、甚或移山填海,讓難民在聯合國指導下建立自治社區,而無需和所在地融合,這類方案必須出現突發事件,才能被提上議程,這正是法國的責任。

2. 法國新移民、穆斯林問題必然成為大選議題,要減輕「文明衝突」,法國政府、政黨都應找出一些認同法國文化的穆斯林精英為發言人,雖然代價是強化了穆斯林的身分認同,有違法國傳統的大熔爐政策,卻能有一定分化效果,起碼能製造一個心理上的緩衝區。

3. 相對於美國、中國等,法國畢竟反對監控個人生活,但這次襲擊後,這類主張恐怕會越來越受歡迎,不過也可能無所限制。那對象應是哪裏?巴黎近郊地區的貧民區早已成為國中之國,政府幾乎不能進行有效管治,正好用這機會處理,起碼能疏導一些長遠危機。

4. 此刻取消空襲「伊斯蘭國」是不實際的,因為無論法軍有否空襲,法國本土早已存在襲擊的因子,任何一件像《查理週刊》漫畫這樣的事,都足以被煽動仇恨。所以無論是否增兵,法國都只能高調宣示向「伊斯蘭國」作戰的決行,因為反正撤軍也不能保平安,而要是撤了軍繼續遇襲,政府就要倒台了。

5. 雖然襲擊有眾多本土原因,但「伊斯蘭國」比昔日蓋達更有叫座力,畢竟在於擁有廣大土地,讓激進份子親身實踐「理念」,所以如何減少其控制區也是法國要思考的。由於法國民眾不容易支持地面戰,但這卻是爭奪控制權的必須,相信法國或會效法十年前美國的作風,通過僱傭兵變相參戰,這也符合法國一些企業的利益。

6. 國際社會一致譴責襲擊,法國好應該利用這機會,向未有加入空襲「伊斯蘭國」的大國施加壓力,讓他們共同行動,這樣既可減輕法國的負擔,也可逐步催生一個國際平台處理「伊斯蘭國」問題。而按目前情況,這平台早晚也會出現,假如此刻法國牽頭,起碼能設定議題。

7. 法國的全球軟實力不容小視,上回《查理週刊》恐襲後,法語區領袖幾乎雲集巴黎大遊行,可謂近年鞏固法語區身分認同的里程碑。由於敘利亞曾是法國託管地,法國若以此機會深化法語區的重要性、整合相關情報網絡,從而嘗試調動更多外交資源,也是順理成章。

8.敘利亞巴沙爾政權和反對派還在作戰,而「伊斯蘭國」是他們的共同敵人,各方其實都希望兩派體面講和,集中力量對付「伊斯蘭國」。自從伊朗加入談判,各方對和解的信心倍增,假如法國能利用遇襲的機會促成和解,這會是局勢一大進展,也是世界各國都歡迎的大動作。

小詞典:《查理週刊》恐怖襲擊案

2015年1月7日,法國巴黎《查理週刊》總部遇襲,造成12死11傷,死者包括週刊主編,兇手為國內受「伊斯蘭國」影響的極端穆斯林,行兇動機為報復雜誌發表侮辱伊斯蘭教先知的漫畫。襲擊後法國全國哀悼,全國各地舉行大遊行聲援,並有40多國政要親自出席。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