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9日星期一

習馬會與馬英九的窩囊:「先生」的對等Vs實質的不對等

兩岸領導人世紀會面,來得快、去得也快,究竟談完後,促成了世界什麼不同?馬英九不斷強調得到「對等」地位,根據國際慣例,又是否屬實?就此北京輿論大多肯定馬英九此行,對穩定台海局勢的貢獻;台方、特別是綠營,則大多批評馬英九被「矮化」,而且沒有爭取到任何承諾,反而連中華民國的基本立場也沒有守住。就此我們不妨留意台灣學者林濁水的分析。

林濁水是民進黨「新潮流系」四大老之一,有「台獨理論大師」之稱,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就是他起草的作品。他曾當選立委,著作等身,即使完全不認同其主張的人,也大多對其學識和視野尊重。自從陳水扁眾叛親離,林濁水逐漸成為綠營「溫和派」,近年不再提台獨,卻反過來強調保護「中華民國」框架,主張在這基礎上發展兩岸關係。習馬會公佈後,他是綠營內少數公開表示歡迎的,認為落實兩岸領導人見面會成為馬英九一大政績,並相信東亞、南海局勢緊張,北京希望穩住台海,才是習馬會的宏觀背景。

然而會面後,林濁水卻徹底失望:

「馬習會真正的背景是這樣,國安會和陸委會雖事先沒想到,但應該很快就認識到了,因此,他們都認為一旦會面馬總統只要支持九二共識就好,否則除非連著一中各表一齊講,不必軟弱地在習面前承諾一中原則。」

「如果馬依他們的原先劇本演出的話,便可以突顯兩岸的對等關係,馬將對台灣貢獻很大,在立即利益上雖不足以翻轉總統選情,但是幫國民黨多當選幾席立委應該是沒問題的。沒想到到馬卻臨時改了幕僚的稿,在不加一中各表的條件下承認了一中原則,用這方式來向習近平叩頭,真是大軟骨頭了。」

什麼是形式上的對等?

對這樣的分析,筆者是頗為認同的。馬英九以為,得到對形式上的「對等」,和習近平互稱「先生」,就是平起平坐;閒話家常,喝喝酒聊聊天握握手,交給幕僚搞個聲明,就是一代偉人。作為國際法專家,馬英九這種視野,令人遺憾。

單論形式,假如台方真的看重,「習馬會」是無論如何不可能完全對等的,因此強調對等,只是欲蓋彌彰。兩岸不同南北韓、昔日東西德,互相承認對方的主權國家地位,而是堅持零和遊戲。即使新加坡是公允的第三方,它畢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邦交國,習近平可以到那裏進行國是訪問,「順道」見馬英九,馬英九卻只能以不知道甚麼身份在同一時間出現。反過來說,假如「習馬會」在中華民國邦交國聖多美和普林西比舉行,馬英九進行國是訪問、習近平專程飛過去,大陸網民肯定義憤填膺。

再說稱呼。兩韓領導人見面時,金大中、金正日是互稱「總統」、「委員長」,這在兩岸關係上不可能出現,因此表面上,兩個男人互稱「先生」、不提各自行政職務,可說對等。然而,馬英九被陸方當面稱為「先生」,已非首次。海協會會長陳雲林2008年訪台,也當面稱馬英九「先生」,引起台灣內部不少反彈,因為馬陳二人明顯不「對等」。這說明單單互稱「先生」,只代表「雙方都不承認對方的行政官銜」,而非自動等同「對等」。

既是這樣,更應倍加謹慎。習近平發言說「兩岸領導人」,四平八穩;馬英九說「我與習近平先生分別以台灣與大陸領導人的身份」,卻嫌蛇足。根據政治術語,「兩岸」一如「朝鮮半島」,指的是這地理位置涵蓋的兩個政權,這兩個政權目前管理的地方(理論上)只是暫時性的。南北韓會談時,北韓不會自稱「北韓」、只會自稱「朝鮮」,這是我們在北韓旅行時多次領教(和被警告)的。馬英九開宗明義以「台灣領導人」而不是「國府領導人」自居,要說矮化,乃是自招。

什麼是現實上的對等?

因此,兩岸強求形式上的絕對對等,本就是不可能的;實力上,兩岸此刻更是懸殊。然而,國際慣例的對等,並不需要講求力量絕對均等,而在於雙方給予同一程度的尊重,不能有雙重標準,同時對分歧充份演繹。這方面,馬英九處於先天弱勢,更要倍加注意。結果恰恰相反。
馬英九這次主動提出「一個中國」(「海峽兩岸在1992年11月就『一個中國』原則達成的共識,簡稱『九二共識』」),反而習近平沒有,就是很好的例子。所謂「九二共識」並非白紙黑字的條約,只是雙方當時的君子協定,此後陸方、台方、乃至台灣內部不同陣營都有不同解讀。假如在這最高層會面不詳細定義,連「各自表述」、「中華民國」也不敢提,客觀效果,就是讓對方自行演繹這關鍵字,然後說成是馬英九同意。這就像習近平在英國國會談「法治」,他明知道英國對法治有不同理解,就特別提出中國的理解,否則就容易被對方看作認同自己的演繹。這是很根本的外交倫理,但馬英九完全無視。

其次,目前中華民國沒有意欲「反攻大陸」,就是媽祖顯靈,忽然研發了念力核彈可瞬間摧毀大陸,作為民主政府,不經表决,也沒有改變現狀的「責任」。相反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在2005年通過《反分裂法》,第八條賦予政府以「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權力,前提是出現三種情況:「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後者最模糊,台方長期抗拒統一、維持現狀也可能是條件之一。換句話說,兩岸政權的基本生存處境並不一樣,台方容許陸方維持現狀,而陸方不一定;大陸對台導彈的威嚇性,正在於此。「馬先生」向「習先生」談及導彈問題,原來理應得分,想不到他只是走出來復述習的說話:「導彈並不針對台灣」,即使不是背書,也沒有表示不認同。只要他做做功課,以《反分裂法》反問,就捍衛了台方立場,然而他只希望和諧收場。

諷刺的是,習近平並沒有意圖算計馬英九,只希望做一些姿態鞏固兩岸關係,基本上反映了大國風範。馬英九卻主動迎合,一心喝酒食飯,除了得到同台揮手的「對等」,一無所獲,還賦予了北京大量口實,作為日後台灣領導人偏離「習馬新九二共識」、「新一中共識」的理據。而這新「共識」,比被換掉的國民黨候選人洪秀柱的「一中同表」,甚至有更多「被演繹」的空間,即使是對藍營、統派,也是緊箍咒;而相較馬英九,洪秀柱明刀明鎗的擔當,起碼更像男子漢。

結果,很多本來不一定構成不對等的行為,因為馬英九本人,也容易變成不對等。典型例子是會後記者會:理論上,那完全是內政,雙方希望誰回應記者,可以基於純技術原因,例如發言人比較圓滑,即使是「人肉錄音機」、「語言偽術」,也是一技之長。但馬英九獲知對方派出國台辦主任,而依然堅持本尊上場,更需要在對答時顯示自己作為民選領袖的制度優勢、比發言人勝任的詞鋒,來論證這不是對等不對等的問題。但他的講話毫無驚喜、不斷中伏,例如說「我為什麼要解開扣子,因為舉手的時候會拉得很緊,沒有別的意思,感覺蠻好啊,我們兩個都很用力」之類,唯一表達的就是一個人的興奮,自戀之情,溢於言表。幾分鐘的歡愉,換來幾十年的煩惱,台灣的悲劇,卻全在於此。

小詞典:「一中同表」

原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洪秀柱的主張,認為「一個中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二者各有治權,互不統屬,同時擱置對「一個中國」主權的爭議,兩岸都稱為「一個中國的一部份」,作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升級版。最終洪秀柱被撤換,最大官方原因就是「一中同表」偏離國民黨政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