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發生連橫恐怖襲擊前一天,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也發生自殺式恐襲,同樣是「伊斯蘭國」聲稱策劃,造成43人死亡,240人受傷,性質和巴黎恐襲大同小異,國際媒體卻沒有多少關注。即使不談人道主義,這也是國際媒體缺乏觸角的表現,因為黎巴嫩恐襲帶來的影響,同樣十分深遠。
媒體對黎巴嫩缺乏興趣,自然是因為對中東亂局感到麻木,潛意識認為在中東地區發生爆炸不是「大新聞」,也感覺黎巴嫩依然處於戰亂之中。其實,這些都是誤解。貝魯特是西方文青的熱門旅遊地、不少朋友喜歡的派對之都,不但十分現代化,還充滿紙醉金迷的娛樂,由於曾被法國統治,依然有「地中海巴黎」之稱。黎巴嫩雖然連年內戰,但自從25年前停火後,就沒有發生過這規模的襲擊,還一度算是「後戰爭城市」的和平樣板,為不少戰後名城重建所倣效。這樣的中東綠洲依然被恐襲,象徵意義不下於巴黎慘案。
更重要的是背景。「伊斯蘭國」襲擊黎巴嫩的官方原因沒有公佈,但相信和針對法國不無相似,就是報復。而這比報復法國更可圈可點,因為報復對象是同屬伊斯蘭世界、而且長期被部份西方國家標籤為「恐怖組織」(或起碼是激進組織)的黎巴嫩真主黨;這次遇擊的地點,正式真主黨大本營。真主黨屬什葉派,基本上是什葉派龍頭伊朗的境外支部,而伊朗是敘利亞阿薩德政權的堅定盟友,「伊斯蘭國」則屬於激進遜尼派,而且以倒阿薩德的「敘利亞反對派」身份起家。所以,真主黨和「伊斯蘭國」一直處於敵對關係。自從伊朗和西方和好,不少人寄望它能利用在敘利亞的影響力促成兩派和解、共同對付「伊斯蘭國」,而在過去一年,真主黨也成了挑戰「伊斯蘭國」的先鋒,曾多番擊斃「伊斯蘭國」高層。
在西方立場而言,守衛黎巴嫩是十分重要的。「伊斯蘭國」原稱「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官方版圖即使是起家階段,也說要包括黎巴嫩。在不少敘利亞人心目中,黎巴嫩其實是「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目前約有一百萬敘利亞人住在黎巴嫩,而黎巴嫩總人口不過五百多萬,但敘利亞內戰卻尚未波及黎巴嫩,本來就是奇蹟。一旦黎巴嫩亂起來,基於其戰略位置,很容易成為輸出恐怖份子到地中海的基地。
「伊斯蘭國」未能顛覆黎巴嫩,自然是因為他們目前控制的地區遠離黎、敘邊境,但也是因為黎巴嫩近年局勢相對穩定,否則國內早就大規模出現聲援「伊斯蘭國」的本土激進份子,然而,真主黨這方面的功勞卻幾乎被漠視。過往西方妖魔化真主黨,除了因為它有伊朗、敘利亞等戰友,也因為美國兩大區域盟國沙特、以色列都以真主黨為世仇。但隨著伊朗成為「正常國家」,「伊斯蘭國」的思想源頭,卻與沙特培養的激進遜尼派千絲萬縷,一場黎巴嫩襲擊,反映西方的中東政策大逆轉,可能正是時候。
小詞典:真主黨(Hezbollah)
黎巴嫩什葉派穆斯林的組織,回應以色列1982年佔領黎巴嫩南部而成立,以反以、反美為核心思想,背後得到伊朗支持,也是敘利亞巴沙爾政權的盟友,擁有自己的武裝過萬人,被以色列列為恐怖份子。1990年黎巴嫩內戰結束,真主黨成為政黨參與選舉,目前是最大反對黨,控制南部,區內以福利主義籠絡人心,頗獲支持。近年積極反對「伊斯蘭國」,作戰期間已有過千武裝成員陣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