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6日星期四

伊朗已成「超級金磚」

談起「金磚國家」,我們自然想起「金磚五國」,又或哈薩克、土耳其等「新金磚」成員。但國際關係學界此刻最看好的超級金磚,卻是伊朗。

今年七月,中英美法俄德與伊朗達成共同協議,國際社會將逐步解除對伊朗的石油和金融制裁,換取伊朗減少低濃縮鈾庫存98%,和導彈發展受制約。對美國保守派而言,這協議自然是一大噩耗,例如兩位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舒爾茨就聯合撰文,指協議「無助改變伊朗35年來對西方的強烈敵意」。以色列、沙特等伊朗宿敵更不相信伊朗會放棄軍事擴張,認為美國正在拋棄傳統盟友。

但與此同時,伊朗內部卻一片歡騰,認為這個經濟潛力無限的國家,似乎終於可以乘搭全球化時代的便車,一躍而起。其實自2013年日內瓦臨時核協議簽訂開始,歐美公司已積極準備進入伊朗市場,紛紛找尋合作夥伴、洽談合同、聘請臨時員工,甚至已在開始籌備辦公室。路透社如此形容伊朗的市場潛力:「它是自1990年代的後共產時代以來,重新加入全球經濟系統的最大國家」。廣告公司巨頭WPP集團首席執行官MartinSorrel甚至如此形容伊朗:「除了火星和月亮以外最大的未開發市場」。

這種樂觀精神,也是有所本的。無論是人口、能源、技術、教育水平,伊朗都居於世界前列,加上中產階級發達而穩定,基礎建設也相當成熟,令對伊朗感興趣的行業,遍及銀行、石油、物流、工業、消費和金融。一般而言,這樣的國家早已被既得利益鎖定,但因為政治原因,伊朗市場卻幾乎在伊斯蘭革命後原封不動,一直被各國資本家垂涎三尺。

從前與伊朗貿易的大國是中國、俄羅斯,中國早前已取代德國,成為伊朗第一大貿易伙伴,佔其外貿近半。由於伊朗通貨膨脹厲害,年輕失業人口眾多,購買力正在下降,中國的廉價貨品,對伊朗人的吸引力不容小視。但自從伊朗與西方破冰,對中國的態度卻出現微妙變化。今年9月,《金融時報》有一篇題為《伊朗不再「向東看」》的報導,指伊朗許多商界人士開始延遲或減少在中國的採購,並寄望與西方企業增加業務往來。

曾任伊朗經濟部副部長的法拉哈尼(Mohsen Safaei Farahani)認為,中國在伊朗形象不佳,只要有其他選擇,就會引發商人的報復心態:「在沒有競爭對手的情況下,中資集團通過提價和延遲交付來強加條件,同時伊朗實業家感覺被迫使用中國產品」,而伊朗石油部也曾指責中國企業不履行合約。法拉哈尼預期,2017年起,中伊貿易增速將會下降;有分析師更認為,中國的石油、天然氣、航空等高端技術公司,在伊朗的業務將逐步被歐洲公司淘汰。立場較親華的伊中商會副會長哈里里(Majid-Reza Hariri)則相信,反華心理不過是因為對西方公司重返伊朗市場「太過興奮所致」。

無論如何,當伊朗被中國列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伙伴,也是中國突破能源封鎖的重要對象,華商是不會輕易放棄這個市場的。中美的下一個貿易戰場,捨伊朗其誰。屆時伊朗純樸的民風、好客的笑容,恐怕將一去不返了。

小詞典:「裏海」與「裏湖」(Caspian Sea/Caspian Lake)

伊朗對中國的戰略價值,既與石油有關,也與其接連裏海、波斯灣、乃至阿拉伯海的地理優勢有關。然而裏海的地位,卻處於爭議中。裏海處於亞歐交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內陸海,目前與俄羅斯、亞塞拜疆、土庫曼、哈薩克、伊朗五國接壤,海底蘊藏豐富石油,引來各國爭奪。有些國家希望把裏海定義為「湖」,以納入國內法規管理,否則必須受國際海洋法管轄。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