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0日星期一

一帶一路:中國的馬歇爾計劃?

近日習近平在G20、APEC 會議上,向各國領導人進一步闡釋「一帶一路」構想,可謂躊躇滿志,然而對這個「大戰略」式構想的終極目標,還是言人人殊。近來國際關係學者開始將其與二戰後美國領導的「歐洲復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對比,中國學者則大多堅稱兩者並不相關。我們不妨回顧美國維珍尼亞大學歷史系教授、美國近代外交史專家 Melvyn P. Leffler 在《外交史》期刊撰寫的論文《美國與馬歇爾計劃的戰略維度》,重新審視馬歇爾計劃的戰略目標,才能將其與「一帶一路」對比。根據 Leffler 的論述,馬歇爾計劃涵蓋了國內和國際、經濟及地緣政治等多個算盤,可歸納如下:

1. 二戰後期,美國成為世界製造大國,坐擁巨大工業產能,但國內市場飽和後,無法將剩餘產能輸出,經濟增長趨於停滯。面對產能過剩和經濟轉型的壓力,美國亟需開拓海外市場。馬歇爾計劃的援助條款中,強調受援助的歐洲國家需接受來自美國的投資、進口美國工業產品,美國借助「援助」,也就無聲無息令國內經濟轉型。

2. 馬歇爾計劃同時是輸出美元的計劃,援助總額為130億美元,折合是今天的1000億美元。美國提供美元,歐洲各國則付自己的貨幣、而不是美元,購買部份貨品配合,這比一戰後的復興計劃務實。然而與此同時,美元也成為了穩定秩序的工具,計劃的「美元信貸」,為其後來得到無限量化寬鬆的潛能打下基礎。

3. 美國希望西歐在馬歇爾計劃援助下完成戰後復興,從而體現資本主義制度相對共產主義的優越性,進而消解蘇聯的影響力。須知戰後歐洲社會動盪,共產主義乘勢坐大,意大利等國的共黨長期維持高度支持度。馬歇爾深信歐洲是決定美蘇勢力平衡的關鍵地域,一旦歐洲經濟崩潰,「美國-歐洲-東南亞」傳統資本主義世界經貿結構將無法延續,於是落實各項短、長期援助,降低西歐貿易壁壘,也是為了防共、防蘇。

4. 美國希望通過計劃將整個德國(而不止是西德)納入資本主義陣營,但假如未能短期內成功,也要先令德國長期分裂,以免全德倒向蘇聯。這是因為德國在歐洲的地緣戰略意義極為顯著,擁有歐洲最大的工業區魯爾、歐洲經濟復甦所必需的煤礦資源和工業產能皆賴於此,加上位於東西歐交界線,一旦被蘇聯控制,歐洲的權力天秤就會傾斜。為避免「蘇德聯盟」這一難以承受的地緣政治風險,計劃刻意從經濟、政治上強化西德與西歐的聯繫,最終證明兩德統一是冷戰終結、鐵幕崩潰的關鍵。

5. 美國也希望馬歇爾計劃儘可能拉攏東歐各國,雖然這些蘇聯附庸國並非首要對象,但美國仍然對它們提出援助,條件是放棄蘇聯的共產主義模式。鐵托治下的南斯拉夫,正是走「第三道路」的馬歇爾計劃受惠國。換句話說,美國希望通過計劃在東歐撕開一個裂口,以西歐的經濟發展作為東歐的示範單位。

「一帶一路」尚在構想階段,具體項目未明,但根據官方論述,結合回應美國「重返亞太」戰略部署,不難推演出「一帶一路」隱含的戰略目標,亦可歸納為類似馬歇爾計劃的五點:

1. 如同戰後美國一樣,今天中國也需要通過對外投資,輸出國內剩餘的產能、資源、勞動力,從而進行經濟轉型。基礎設施建設是中國製造業的強項,而中亞和南亞地區缺乏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於是中國藉「一帶一路」倡議成立亞投行、向當地政府推銷「中國製造」,和美國通過援助西歐、東南亞盟國解決國內經濟困局是異曲同工的。

2. 近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有可能宣佈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籃子貨幣」,然而最有效推動人民幣跨境流通的手段,仍舊是區域經濟協作。人民幣是「一帶一路」沿線主要地區表現最堅挺的貨幣,雖然政策細節尚未敲定,但不少內地專家建言,北京應以人民幣作為區域內大宗商品貿易結算貨幣,同時增加在各項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中的人民幣資本參與度,推動人民幣跨境支付。這些「貨幣戰爭」理論者深信,通過「一帶一路」與「人民幣國際化」的互動,中國才能挑戰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領導地位,一如當年美元地位通過馬歇爾計劃得到鞏固。

3. 馬歇爾計劃有壓制蘇聯影響力的藍圖,「一帶一路」亦以美國為潛在對手,以「互聯互通」為重點,強調陸上能源管道建設和海岸港口建設,通過分散能源輸入渠道,降低了能源進口的戰略風險,亦逐步發展中國對印度洋海運航線的控制能力。同時,「中國(輸出工業品)﹣中亞/中東(輸出能源)﹣東南亞(輸出原材料)」這一經貿關係的鞏固,能拓展中國在亞洲的戰略空間,或可平衡美國「重返亞太」,並減少中國在國際經貿方面對美國的依賴。

4. 假如馬歇爾計劃撕裂了德國,「一帶一路」也可能撕裂原來以美日為首的APEC等亞太整合組織。通過在APEC內部找尋最需要基礎建設的國家,而與之進行雙邊整合,虛化APEC、而延緩這些國家進入美國主導的TPP,似乎已是「一帶一路」推出後的客觀效果。雖然這些國家還是會和美國打交道,不會一邊倒,但起碼也弱化了出現針對中國的美印、美韓等同盟的空間。

5. 「一帶一路」終點站落在歐洲,反映中國希望與美國在西歐的傳統盟友進一步發展關係,從而削弱美國在西歐的影響力。近來中國與西歐大各國領導人頻繁互動,英法等國無視美國反對紛紛加入亞投行,似是美國領導力削弱的最直接證明。一旦歐亞大陸經濟和戰略一體化進程得以實現,中國有可能成為名符其實的世界中心,美洲本部反而會被邊緣化。

當然,與馬歇爾計劃相比,「一帶一路」表面上不含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因素,而是以經貿和金融考量佔據了絕對主導,因此中國官方堅稱兩者不能相提並論。但是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對於國際領導力的爭奪本身,已不必以意識形態為陣地,在國際經貿和金融體系的制度設定權、話語權,才是今天大國看重的。而中國的「一帶一路」、美國的 TPP,正是在這一領域角力。

小詞典:大戰略(Grand strategy)

英國軍事史學家李德.哈特(Liddell Hart) 提出的戰略概念,即「有目的地部署所有可用的資源以構建一個安全共同體」。同一般意義上的「戰略」相比,「大戰略」在以下方面做出了進一步延伸:採取的手段不止是軍事,還包括外交、經貿、金融等;適用的情形不止是戰爭年代,更包括和平時期;最終目標不是「贏得一場戰爭」,而是「贏得戰爭之後的和平」。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