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6日星期四

俄羅斯轟炸IS的盤算

近月俄羅斯終於空襲「伊斯蘭國」(IS)的敍利亞據點,但隨即惹來報復,俄國一架客機上月底在埃及西奈半島上空被炸毀,難免令部分國民質疑是否惹禍上身。早前,俄國不同民調均顯示,雖然大部分人支持空襲,但反對出動地面部隊,以免捲入另一場「阿富汗戰爭」。最新證據卻顯示,俄軍地面部隊似乎已小規模出動。既然變數這麼多,反正普京本來亦不打算出兵,為何現在成為全球反恐先驅?這須從普京面對的內外形勢談起。

普京雖是強人,但畢竟並非真正沙皇,國內也須尋找盟友,而俄國內部權力鬥爭,一直是西方觀察員深感興趣的話題。著名評論員Ian Bremmer曾分析,克里姆林宮的鴿派精英只能影響經濟範疇,話語權本來已不及鷹派,在西方因烏克蘭危機施加經濟制裁後,地位更低,普京更須依賴強硬派支援。假如無其他「危機」轉移視線,普京的個人危機便隨時出現。

問題是,本來被普京用來驅動民族主義的烏克蘭問題,卻開始成為一把雙刃劍。不久前,雜誌Foreign Policy一篇題為〈普京的烏克蘭夢怎樣變成噩夢〉的評論文章,頗準確說出俄國此刻困局。文章稱烏克蘭政府及地方勢力都反抗升級,俄國佔領的烏克蘭東部地區難以自力更生,漸成俄方沉重負擔,加上西方制裁,皆令普京在烏克蘭進一步擴張勢力一事上力不從心。但民族主義者會視放棄烏克蘭為背叛國家利益,加上俄國外交也定下通過控制鄰國反政府陣營影響大局的國策,若果在烏克蘭上背離原則,也可能在其他地方產生骨牌效應。

西方儘管憂慮普京出兵敍國,是變相援助巴沙爾政權,但也確實希望俄方運用影響力,促成敍國兩派談判,然後集中力量打擊IS。自從伊朗與西方和解,並願意加入敍利亞談判,巴沙爾的所有後台都已在談判桌上。只要普京利用軍事影響力促成一個「大和解」方案,西方也不會不感激,甚至可能因此放寬制裁。這時候,俄國的機會便來了。

何況,鞏固俄國在敍國的海軍基地,也能增加烏克蘭政策的彈性。今年1月,俄國國防部宣布所謂「重返三海」政策,視北極海、波羅的海及地中海的軍事化,為新國防重點,甚至以沒有預警的極圈「臨時戰備演練」,回應北約「2015 北約北極挑戰演習」。此「三海戰略」中,敍國毗鄰地中海,正可供俄方「重返中東」,因此目前在敍國的基地便具多重戰略重要性。只要保住這基地,讓西方承認俄國在地中海的客觀存在,俄方透過烏克蘭得到的黑海控制權,便能延伸至地中海。那時,烏克蘭其他戰線或能體面收緊,亦未可知。

法國恐襲後,普京相關盤算反而打得愈來愈響,或爭取到俄方的戰略機遇期,和緩本來成為西方眾矢之的之趨勢,一如中國成為「9.11」事件後的得利漁人,忽然獲休養生息的黃金十年。再者,西方制裁後,普京反而利用這藉口加強改革,順帶重組權力架構,令一度看淡俄國的西方投資者又開始轉向。政治手腕老練的普京,怎會讓這機會白白溜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