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8日星期六

葡萄牙的中葡學生協會:那些留學葡萄牙的澳門青年們

不久前,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在一個論壇上表示,香港在回歸後沒有依法切實「去殖民化」導致香港產生內耗,經濟發展也逐漸被澳門等地超越。而與此同時,香港郵政以「不合時宜」為由,計劃以鐵板遮蓋全港59個郵筒上的英國皇室徽號,統一換上現時香港郵政的白色蜂鳥標誌,並打算換走當中超過一百年歷史的舊郵筒;這些舊郵筒按其開始服役的年份,刻上不同的皇冠和君主標記,可謂見證了香港的殖民時代。對此,不少保育團體認為,有關計劃借「去殖民化」之名,銷毀香港的歷史遺蹟。這引起香港社會各界就「去殖民化」的思考和討論。

港澳不過一水之隔,兩地脫離殖民管治的歷史背景更是相似;但與香港的情況有所不同的是,澳門與前宗主國葡萄牙之間的「歷史文化聯繫」,似乎引起了北京的興趣和重視。在這個大背景下,民間愈來愈多澳門人關注葡語和葡國文化;而在對此感興趣的眾多澳門學生之中,李浚賢是其中之一。在澳門完成高中後,他獲得澳門政府的獎學金和資助,到葡萄牙升讀大學,主修法律。課餘時,他與幾位澳門留學生朋友一起,為葡萄牙的澳門中葡學生協會在Facebook建立「東望洋Editorial」專頁,目標是希望聯繫澳門的華文讀者,共同追蹤葡國新聞熱話和當地文化點滴。踏入修學的第五個年頭,這位同學對澳葡之間的文化、歷史關係等有不少感知感悟,他的觀點亦能助我們認識澳門的另一個面貌。

答:李浚賢 (J)
問:沈旭暉 (S)
整理:李志鵬

S: 為何你會選擇到葡國升學呢?葡國是澳門學生主要的升學地點嗎?

J: 澳門學生在完成高中課程後,大部分會在澳門本地、台灣和中國內地升學,有的則選擇前往香港、英美和澳洲等地,到葡國升學的只是少數。由於回歸後澳門法律制度基本不變,大多數到葡國升學的學生都選擇了修讀法律,而且絕大多數同學在畢業後回澳門發展。我和身邊不少同學一樣,幸運入選了一個現已持續十多年的就讀計劃,因而得到了官方資助、入讀葡國大學的機會。

S: 葡國大學主要是以葡文教學,澳門的主流中學有葡文課,讓你們銜接相關課程嗎?

J: 澳門絕大部分的同學都是在私立中中或英中讀書,只有政府學校才會教授葡文,因此澳門很少華人學生能夠在正規課程中學習葡文。但隨著近年葡語概念在澳門興起,一些中中和英中已開設葡文課,讓有興趣的學生修讀。另外,葡國半官方機構IPOR(東方葡萄牙學會)亦積極在澳門推廣葡文,並為公務員以至澳門市民提供葡文課程;高中的三年期間,我和部分同學一樣,在那裏報讀了其夜間課程,從零開始學習葡文。

S: 在葡國讀書至今,你有何得著和感受?

J: 首先,絕大多數澳門學生都堅持不與澳門人或其他華人同住,以便透過與寄宿家庭或室友更深入體會當地文化。此外,我們這些年也會在大學舉辦一年一度的澳門日(Feira de Macau),讓葡國同學了解澳門文化。另外,澳門政府駐里斯本的經濟貿易辦事處不僅致力促進澳門在葡國的利益,對澳門學生而言,它更是我們聯誼、舉辦活動和自修的主要場所。此外,經貿辦在當地頗有代表性,因為不少市民不僅對它有所耳聞,對它的具體位置更是相當熟悉,有的還會前來上中文課或加入我們的活動。人在他鄉,這片凝聚澳門「人氣」的空間,顯然喚醒了我們澳門人在海外的身份認同感。

S: 你和同學們為何有此意念以社交網絡專頁去介紹葡國?

J: 一直以來,澳門人普遍對葡國總有種不冷不熱的感覺,並沒有香港人想像那般親密。兩地之間固然有歷史聯繫,更有近四分之一澳門居民擁有葡國護照,但我們一直並不怎麼了解葡國的重要議題或正在發生的事情。而港澳台多數媒體的報道會立足於英美媒體「濃縮」後的觀點,以致我們未能全面掌握葡國的消息,如緊縮政策、國會大選以至Uber葡國的情況和爭論背景。基於兩地之間的歷史聯繫,以及不少澳門朋友對相關資訊的渴求,我、創會理事長崔天立師兄和朋友們希望攜手運用本地一手資訊,將更多葡語區的動態呈現在澳門及外地華文讀者的視野之中。

S: 另—邊廂,葡國人對澳門有什麼想像和認識?

J: 葡國人仍會對澳門抱有一點東方式的浪漫想像,但當中不少人對澳門的熟悉程度,其實已超過我們的估計。葡國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有一節專門講述澳門,令大部分葡人對澳門有基本的認知,以至對葡國、中國內地和澳門之間的關係頗為了解。

S: 澳門除了華人和葡人外,還有土生葡人,他們和社會的關係是怎樣的?

J: 數百年來,澳門土生葡人和華人和平共處,但他們並不視自己為「融入了澳門」,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本來就是澳門人、「土生仔」;亦因此,在通曉葡語的同時,說廣東話、過農曆新年等中國傳統節日,對他們而言實在理所當然。而說到土生葡人,就不得不提他們的土生葡語(Patuá):作為一種混合語言,土生葡語正好反映了幾百年來,葡人與航海沿途中的馬來人、華人等通婚的歷史軌跡。

葡式建築是關鍵軟實力

S: 澳門仍有不少殖民時代的遺蹟,澳門政府對這些文化和遺蹟態度是怎樣的?

J: 澳門依然是中葡薈萃之地。葡人離開前留下的葡式「石仔路」概念,如大三巴牌坊、天主教教堂等多處西式建築亦被視為澳門多元文化的標誌,政府也認同這些是澳門軟實力的關鍵部分。澳門的巴士站牌、指示牌、鈔票和註冊公司名稱等,一概中葡文並用。另一方面,流傳多年的葡式路牌設計仍然得到沿用。在回歸前的路牌上,中文是被直書的,但所佔面積只有整個版面的四分之一。回歸後,損耗的舊路牌會被新路牌取代,而新路牌的中文是橫書的,不僅與葡文各佔版面一半面積,而且還佔據了上半部分呢。

S: 澳門政府如何利用葡語,與葡語國家發展關係?

J: 在中國的外交政策帶動下,澳門和葡語國家的接觸開始變得頻繁,一些澳門人亦因而選擇到這些國家經商,或從事翻譯工作。而按照中國的「十二五」規劃,為了令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澳門將要以「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服務平台」作為定位。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澳門政府推出了不少資助計劃,鼓勵學生到葡國深造或遊學。至於這種做法的意義,相信是希望將來的澳門擁有足夠多具備葡語能力的人口,令澳門有實力投入與葡語國家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