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0日星期三

中國的「脫北者」政策(上): 歷史篇

日前與南韓領事館的朋友茶敍,少不免談及近來一宗火熱新聞:「據媒體報道」,一名自北韓赴港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青年,進入南韓駐港總領事館尋求庇護。由於事涉外交層面,這就變成中國跟兩韓的直接角力。當然,南韓官方反應是「不予置評」,但背後的操作自然在進行中,究竟事件會怎樣落幕?就此我們要先回顧中國對「脫北者」的傳統政策,以及近年上述政策為何出現調整。

「脫北者」的到來,對中國自然並非新鮮事。韓戰結束後,陸續有北韓居民自東北中朝邊境進入中國,而當時兩國關係十分密切,也沒有今天「脫北」的概念。直到1990年代,北韓經濟日趨崩潰,國內饑荒嚴重,加上政權本身的高壓令人窒息,愈來愈多北韓人試圖「走出去」,成了廣為人知的「脫北者」。他們本身通常不把中國作為最終目的地(特別是改革開放初年的中國更缺乏吸引力),通常是把中國作為跳板,設法進入南韓,所以部分「脫北者」會試圖進入南韓駐中國瀋陽領事館尋求庇護,亦有少數會進一步走到蒙古國或東南亞國家,再從當地被遣返回南韓。

然而,隨着中國不斷加強在華南韓使領館的安保措施,以及長途跋涉到蒙古、東南亞國家的不便,不少「脫北者」最終還是留在中國。他們多聚居在中國的東北城市,往往一邊「打黑工」,一邊嘗試以「通婚」等方式融入中國當地社會,但整體生活還是不大如意,也造成了不少社會問題。

那中國政府怎樣回應?1990年代前,中國東北邊境軍警對「脫北者」管制尚不嚴厲,但當「脫北者」人數驟增、尤其是其中屢屢有「脫北者」在中國境內,對中國公民作出犯罪行為,也令不少中國蛇頭捲入,中國逐漸對「脫北者」趨向嚴苛。根據媒體統計數字,本世紀初以來,每年自北韓非法越境進入中國的「脫北者」達數千人;而南韓難民統計機構的評估更指出,截至2012年,中國境內藏匿的「脫北者」人數或多達20萬人。

2012年前,中國一直堅持這些「脫北者」是「經濟非法移民」,他們的越境,違反了中朝相關法律,因此中國軍警一旦發現,會一律將其遣返回北韓。換句話說,中國否認了這些「脫北者」的「難民」身份,不承認他們離開北韓有政治成份,他們就和一般非法入境者沒有分別。

由於東北亞的複雜形勢,中國一直堅持「脫北者」問題是中朝之間的雙邊問題,中方有絕對的自主處理權力,不容包括南韓在內的國際社會、難民救濟組織等干預。國際社會有不少團體都嚴厲批評中國的「脫北者」政策,因為他們一旦被遣返南韓,下場可能相當恐怖。但中國一方面不希望太令北韓難堪,或傳遞錯誤的外交訊息,另一方面也擔心「脫北者」成為中國邊境的沉重負擔,所以繼續既定方針。假如這次的香港「脫北者」事件發生在十年前,遣返北韓的可能性就比今天為高。但時代畢竟已改變,原因明續。

小詞典:韓戰(1950-1953)

冷戰的第一場熱戰,北韓金日成揮軍南侵為導火線,美國為首的聯合國組成聯軍援助南韓,中國則以「志願軍」名義出兵援助北韓,背後有蘇聯提供大量協助、甚至喬裝直接參戰。戰爭造成極其嚴重的經濟破壞,數十萬人戰死,而停戰的邊界和戰前相差無幾,戰後兩韓繼續分治至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