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7日星期三

訪問南韓李相賢博士:「薩德」陰影下的中韓美關係

上月韓國政府公布,將在星州郡部署美製「薩德」反導系統(THAAD)。儘管韓國多次強調,這一系統是韓國國防需要,但中國對韓方舉措表示強烈抗議,指韓國部署「薩德」系統是「不必要」,不利於中國國家利益和東北亞地區局勢穩定。一時間,中韓雙邊關係似乎陷入危機。筆者就此採訪了韓國「世宗研究所」(Sejong Institute)研究企劃本部長李相賢博士(Dr. Sang Hyun LEE)。「世宗研究所」是韓國著名非官方政策型智庫,與韓國政府保持着密切聯繫。目前韓國總統朴槿惠提出的「東北亞和平合作構想」(Northeast Asia Peace and Cooperation Initiative)即世宗研究所起草。李相賢對東北亞地區的國際關係和區域安全有長期深入研究,曾隨團來華與中國學者討論中韓關係等議題。本次採訪分三部分:近年中韓關係發展、「薩德」部署問題、韓國外交大戰略。

近年中韓關係發展

沈:自2013年來中韓雙方互動頻繁,曾有評論預測中國在朝鮮半島的戰略利益和外交政策將向韓國傾斜。根據過去兩年中韓關係發展的現實,你如何評價上述預測?

李:朴槿惠總統上任以來中韓關係確實發展良好,但這並非意味着中國在朝鮮半島的政策有根本改變。中國依然將朝鮮視為具有「緩衝區」價值的戰略資產,而非累贅。儘管目前中國對朝鮮政策有轉型的跡象,在近期內中國必然不會「放棄」朝鮮。

沈:自2013年來,朴槿惠總統對朝鮮展開了以「信任外交」為核心的外交政策。在對朝政策上韓國與中國是否進行了協調?韓國眼中,中國在朝鮮半島扮演怎樣的角色?

李:朴槿惠政府的「信任外交」理念具體表現為「朝鮮半島互信建設」「東北亞和平合作構想」和「歐亞構想」三大政策構想。中國原則上支持「朝鮮半島互信建設」以改善韓朝兩國關係,但中國視「半島穩定」優先於「朝鮮無核化」。在韓國看來,中國並未對平壤施加足夠的壓力以使得後者回歸棄核談判。

「薩德」部署問題

沈:為何韓國在2013年朝鮮第三次核試驗後,未接受美方關於部署「薩德」的提議,而今次迅速決定部署?

李:在朝鮮第三次核試驗後,韓國方面仍覺得朝鮮尚有希望棄核,而且韓國明確表示不會加入美國領導的全球反導系統,因為那樣代價高昂且會不必要地刺激中國。然而今年來半島局勢急轉直下,朝鮮在核試驗後展開了一系列導彈試射。本來韓國部署「薩德」的決定預計在10月公開,但7月朝鮮再度聲稱,其導彈試射的目標包括韓國領海和主要機場。朝鮮的挑釁舉動讓韓國不得不做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沈:「薩德」反導系統對來自朝鮮的大規模短程火箭是否有足夠防禦力?韓國決定部署「薩德」系統,是否也為表明韓方對「韓美聯盟」的重視?這一信號對中國有何影響?

李:韓國對朝鮮的導彈防禦分為不同層次,如果朝鮮對韓發動大規模火箭襲擊,韓方必然會動員包括駐韓美軍在內的所有反制力量,而「薩德」將為韓方帶來更多威懾力。這一部署決定確實標誌着韓美聯盟的牢固,亦是向中國表明,韓美不會容忍來自朝鮮的挑釁。然而中國並不必覺得受到「冒犯」,因為「薩德」是純粹針對朝鮮威脅。

沈:「薩德」的雷達系統會減弱中國針對美國的洲際導彈威懾力嗎?這是否是中方認為「薩德」威脅中國國家安全的理由?

李:中國對「薩德」的擔憂有二:一是「薩德」雷達偵測模式從terminal mode(TM)轉變為forward-based mode(FBM),後者可以在較大範圍內對洲際導彈發射階段進行偵測;二是韓國「薩德」系統會與日本境內的「薩德」系統聯動,對中國形成偵測網。但是中國的擔憂其實是多餘:首先,TM模式下「薩德」專注於偵測來自朝鮮的導彈威脅,根本無法偵測中國境內的導彈發射;其次,即便韓國「薩德」系統轉為FBM模式,中國將立即偵測出這一轉變,並且中國自身在黑龍江部署的雷達偵測範圍達到5500公里,覆蓋整個朝鮮半島,韓國並未表示反對;最後,韓國與日本雙邊關係尚未達到能在國防安全事務上進行密切合作的程度,聯合反導系統還只停留在可能性層面。中國當然有權對此抱怨,但畢竟是朝鮮首先發起挑釁,韓國才做出反應。

沈:你認為「薩德」會使朝鮮半島更安全嗎?或會引發新一輪軍備競賽?

李:目前面對來自朝鮮的持續、切實的核打擊威脅,理論上韓國唯一確保國家安全的手段就是自身擁核,以使半島獲得「核威懾均衡」下的和平。但「半島無核化」就絕無可能實現,故韓國政府不持擁核立場,美國方面亦不會在半島部署核打擊力量。如此,韓國能做的回應就極為有限,不得不採取一切常規措施加強對朝鮮的威懾,「薩德」只是其中之一。同時韓國亦希望國際社會共同對朝鮮施壓,促其棄核。半島局勢如何演變取決於中國的回應:如果中方堅持升級其導彈系統,美國、日本和韓國將不得不作出同樣的舉措。這樣的軍備競賽對東北亞任何國家都不利。

沈:中國會因此採取經濟制裁等方式「懲罰」韓國嗎?那將會如何影響韓國的利益?

李:中國自然能夠這麼做,但這是一把雙刃劍,中國自身經濟利益亦會受損。如果中國執意如此,韓國可以承受相應的經濟利益損失,而絕不會在國家安全上做出妥協。事實上中國的「報復」行為只會惡化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形象,這與中國的外交利益並不相符。中國曾經擅長「魅力攻勢」(charm offensive)外交手段,而非「惡性攻勢」(harm offensive)。我希望中國採取較為謙虛大度的態度,處理周邊外交事務。

韓國外交大戰略

沈:你如何定義韓國在東北亞地區作為 「中等國家」(middle power) 的角色?

李:韓國經濟早已步入發達國家行列,但直至最近才開始採取「中等國家外交」戰略。「中等國家」意味着該國以中等體量在區域乃至世界事務中發揮一定的領導作用。東北亞地區地緣環境複雜,有朝韓矛盾、中日對立、中美競爭等多重緊張關係,韓國力求扮演「催化劑」和「協調人」的角色,通過發起一系列多邊合作機制來引導地區局勢。「東北亞和平合作構想」即這樣一個機制,韓國希望打造「開放的地區合作」,促進韓、朝、中、日、俄、蒙古和美國的共同對話,以打破「六方會談」的僵局。

沈:韓國近年來給人以「經濟上與中國親密、安全上與美國聯盟」的雙重外交趨勢,在未來是否可持續?

李:我認為當今國家間利益關係比過去二十年更為複雜,絕不是「零和」局面。韓美聯盟當然是韓國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絕非全部。今天的韓國「國家利益」有着廣泛的延伸,超出了傳統的「安全利益」和「經濟利益」。我認為韓國的立場是,中韓、美韓關係不是「互斥」,而是美、中、韓三方共同發展的建設性關係。

沈:你如何預判中美關係未來在東亞地區的發展趨勢?中國會否更激進,美方會否退讓?韓國又將如何面對上述情形?

李:我認為,未來亞太地區局勢的演化取決於兩個關鍵主題,即「新興大國關係」和「亞洲再平衡」。中美關係對亞太局勢的走向起到決定性作用。目前來看,「中國崛起」勢必造成與美國的結構性衝突,兩國關係估計將更為緊張,但這不意味着衝突必然爆發。美國的「再平衡」戰略是「在長期將亞太事務作為優先級」的戰略調整,我不認為美國會在亞太退縮。但中美最終應當會互相妥協,以達至雙方均能接受的局面。韓國樂意與中美雙方展開建設性合作,維護亞洲地區的和平和穩定。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