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6日星期二

制裁可行嗎? 「薩德危機」後的中韓關係

自從南韓決定部署美製「薩德」(THAAD)反導系統,中韓關係從近年的蜜月期急速惡化,中國認定是美國「重返亞太」的一環。兩國在正式外交場合已進行多次交鋒,例如中國外長王毅表示,「薩德系統遠超半島防衞需求」,希望南韓慎重考慮,以「避免鑄成大錯」;後來他與南韓外長會談時,再表明「薩德」破壞中韓互信基礎,要求南韓撤回。對此韓方表明,「薩德」是「保衞國家和國民的自衞防禦措施」,總統府亦發表聲明,指中國的批評「不恰當」,背後的戰略部署,本欄不久前已有介紹。

其實南韓的決定不可謂不深思熟慮,對中國反應也是有備而來。南韓國防部專門準備了針對「薩德」的中文白皮書,詳述了「薩德」的構成、部署原因、對周邊國家影響、運作細節答疑等,可見即使「薩德」不針對中國,這番說明卻是特別為中國度身訂製。根據這份說明,「薩德」本身不是美國「地區反導系統」的一部分,南韓不會參與美國的反導計劃,而且「薩德」系統的雷達覆蓋範圍,不包括中國向美國發射洲際導彈的「北極彈道」,因此不會對中國的戰略核威懾力構成威脅云云。

然而,中方重視的不是這些細節,而是宏觀外交的象徵意義。中國媒體對南韓的口誅筆伐,不會是完全代表「個人意見」的空穴來風。例如《環球時報》曾刊登學者文章,指中國應考慮經濟制裁南韓,不久大陸微博又流出「封殺南韓明星」的聲音,宣傳「國家利益高於偶像」,「人人表態」。據中國影視業界人士所言,廣電總局至今未下封殺令,但確實有意對韓星參演的綜藝節目、影視劇集進行「調控」。

此外,據南韓媒體報道,早前預計出任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副行長的南韓人洪起澤在6月突然離職,韓方本欲重新舉薦同胞接任,卻傳出消息指這職務可能由法國人奪去。7月底,大連海關又公布搗毀中韓走私網絡,拘捕了多名韓籍人員。

不過這些小動作是一件事,中國官方始終未曾就「對韓經濟制裁」表態。當我們仔細分析東北亞局勢和中國自身經濟狀況,幾可斷言,制裁南韓的可操作性十分有限,對中國的負面影響卻更大。目前中國經濟處於承壓階段,南韓是中國在東亞地區的重要貿易夥伴,任何對韓動真格的經濟制裁,都將同時影響中國自身。中日關係惡劣了這麼久,「抵制日貨」難道成功了嗎?中國自然可以象徵式在某些行業、針對幾個南韓公司制裁,但形象上卻可能得不償失,因為會給國際社會「中國枉顧南韓國家安全」的印象,這更是直接證實了南韓眼中「中國不值得依賴」的判斷,只會令南韓進一步倒回美國。

說到底,中國對韓的不滿既是給外部看的,但也是對內部觀眾的表現,只要對國內高漲的民族主義有所交代,外交政策就不必翻天覆地。中韓可能會經歷一段冷戰期,但雙邊經貿和朝鮮半島無核化談判等大框架,相信不會有顯著變化。真正的改變反而是中國自身:解放軍很可能以此為由,進一步推動自身導彈技術,試圖突破「薩德」可能帶來的任何潛在危機,屆時東北亞毫無疑問會陷入一輪軍備競賽,中韓關係就將面對更複雜的挑戰。這些都是自我實踐的預言,一旦出現了,美國卻又會笑到最後了。

小詞典:殺傷鏈系統(Kill Chain)

南韓目前正自主研發的「先發式」導彈防禦系統,集探測、識別、決策、打擊於一體,與南韓從美國採購的無人機、軍事偵察衛星、地對空導彈等武器相結合,力求擁有主動打擊北韓移動導彈發射設備的能力。系統預計在2020年前後建設完畢,屆時是否還需要「薩德」就可以重新評估。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