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9日星期二

中國與東南亞的港口外交

發展港口,是中國當下發展的必要策略,原因是中國與世界經濟體系日深,無論有沒有「一帶一路」,都要如此。正如歷史學家王賡武教授在近年出版的訪談錄The Eurasian Core and Its Edges: Dialogues with Wang Gungwu o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中說,全球化的一個重要特徵,表現在海洋的重要性;用他的話說,就是Global is Maritime。

海洋之於中國的重要性,源於中國與世界的經貿關係。根據《經濟學人》2013年的分析,中國已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入口國;而根據《福布斯》2015年的報導,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原油入口國。這篇報導提到,南海問題與中國原油運輸需經馬六甲海峽有關。

十多年前,筆者已經談過,馬六甲是能源航線必經之地,且是美軍勢力圈、海上恐怖主義黑點,因此在胡錦濤時代,便已有突顯分散航運風險必要的「馬六甲困局」專門名詞。日本亦同樣因為倚賴進口石油、同時超過八成進口原油需要經過馬六甲,故此二戰期間與泰國結盟時,便已對興建克拉運河很感興趣,中國三峽工程開始後,更甚至有日本人提議,中日合作、共同開發克拉運河,背後不無淡化新加坡、東盟乃至美國角色、共享能源的潛藏議程。至2016年7月底,馬來西亞媒體《光華日報》引述日媒,指中國與泰國已悄然開發號稱為「東方巴拿馬運河」的克拉運河,從而令船隻無需經馬六甲海峽進入太平洋與印度洋;報導亦引述熟識中國國情的東南亞外交人員,指「運河完全符合(中國提出的新絲綢之路構想)『一帶一路』的目標。建設運河經營的好處無論在經濟還是安全政策上都是難以估量的。」這一切既反映海洋與地緣政治、國家經濟實力擴展的關係,也是中國網站百度百科以「走向海洋:誰控制海洋誰就控制世界,中國人的海洋大國宣言書」條目,介紹2011年出版、改編自中央電視台紀錄片的著作《走向海洋》的背景。

耶魯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陳志武成書於2010年的著作《沒有中國模式這回事》,以更廣闊的視野,觀察中國的海權與港口策略需要,當中兩點很值得參考:第一點,是國際遠程貿易所需條件的歷史轉變、中國所處的世界脈絡。用陳志武的話說,「十六至十九世紀英國的跨國公司必須有自己的軍隊,而二十世紀美國的跨國公司則不需要自己的軍隊,但必須雇用許多律師。」這道出了今天中國所處的世界脈絡:一方面國際貿易已因國際法成形、成本比以往低,另一方面意味,現今國家要在海外擴展與鞏固經濟影響力,更需以軟實力尋求合作而非倚重力量。況且,如陳志武所言,論海軍基地數量、海上軍事實力,美國海軍「在維護全球海上貿易網」、「某種意義上講,美國海軍在承擔一定的中國海外貿易成本」。第二點,是中國面對的情況,與當年英帝國相近。18世紀末的英國,一方面國內消費與工業產出不對稱、需要海外市場營銷產品、輸出所謂產能過剩問題,另一方面工業生產需要世界各地更穩定的原料供應,因此需要往海外拓展。在這個背景下,為保護海外市場與供應鏈,很多英國公司都修建海外港口、甚至擁有軍隊,而英國政府亦在貿易航道沿岸,建立海軍基地與殖民地,英帝國因而成形。

透過海洋保護海外市場與供應鏈,自是中國崛起後,著手發展世界港口的一大推因。另一個不能忽略的因素,是習近平時代提出的中國夢。中國夢強調在現今世界體系之中,中國需要建立自己一套規則、確保發展自主,這不乏民族主義色彩。中國近年很具標誌性的一個港口發展項目,便是在東非國家吉布提建立、2016年動工的軍用港口設施。按BBC報導,這是「中國在非洲大陸最繁忙航道修建的首個軍事基地」,負責興建新港口的是中國招商局國際有限公司,多家中國企業也有提供資金支援工程。此一「中國第一個海外軍事基地」的全球戰略意義,是保護「一帶一路」西邊航道,東邊航道則由巴基斯坦瓜達爾港負責。另外,香港報章《東方日報》在7月29日,援引美國海軍分析中心報告報導,指未來數年,中國海軍數量與實力將位列世界前沿、發展情況猶如二戰前的日本帝國海軍,目的之一,是「與美國爭奪菲律賓海的控制權」。

2015年中國向巴基斯坦租用瓜達爾港43年,令瓜達爾港猶如似曾相識的「租約港」。去年曾寫過,瓜達爾港的戰略意義,是增加中國在印度洋的影響力、方便運送中東能源到中國西部。除此之外,中國亦在希臘、澳洲、阿爾及利亞、斯里蘭卡等國積極購買與興建港口設施。

不過,中國的全球港口發展不乏隱憂,其中之一,在於中國的軟實力,也包括中國有沒有把港口勢力延伸到腹地的硬實力。陳志武在上述著作中曾言:「不管是美國還是其他國家,它們的軍隊可以強大,硬實力可以登峰造極,但它們也不能夠總是為所欲為……即使像美國,其經濟也依賴於國際市場,美國必須依賴其軟實力,如果其海外形象不好,那麼在海外的貿易和服務出口都會受到影響。」即使巴基斯坦外交上與中國比較親近,但按《金融時報》7月報導,中國試圖讓巴國軍方主導會接連瓜達爾港、往中國西部的「中巴經濟走廊」項目,「標志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一帶一路』標志性計劃的關鍵部分面臨挑戰。該計劃旨在提升中國在絲綢之路沿線的影響力,並幫助中國輸出過剩的工業產能」。這意味,中國的全球港口與「一帶一路」發展會否順利,現在也許還是言之過早。反而專注於港口外交,可能還容易聚焦。

沈旭暉、鄺健銘 聯合早報 2016年8月

延伸閱讀:
- 克拉運河:中國下一個巨型計劃?
- 從殖民時代的港英「十字外交」前瞻未來(一)﹕港督般含與寶靈
- 注意東南亞「小霸王」越南崛起
- 「一帶一路」及「珍珠鏈」之印度噩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